
稻盛和夫先生27歲開始創業,赤手空拳40年間創建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2010年,在日本政府再三懇請之下,稻盛先生以78歲高齡毅然出任破產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長,僅僅一年就讓日航起死回生,并創造了日航60年歷史上最高的利潤。
他出身是科學家,成長為企業家,更是一位追求正確思考和正確行動的哲學家。一生創造了輝煌的商業傳奇,更留下累累思想著作。
為此,我們精選了稻盛和夫先生的10條箴言,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
回顧過去的歲月,我一直埋頭工作。有人問我,整天工作的生活是否索然無味。因為不少人認為興趣和娛樂不可或缺,但在我看來,要想獲得真正的喜悅,唯有工作。只有具備'工作充實'的前提,才能體會興趣和娛樂的甘甜。如果怠慢事業,沉湎玩樂,或許能獲得一時的滿足,但終究無法享受到發自內心的喜悅。工作的喜悅,并非那種單純甜膩淺薄的喜悅,而是苦盡甘來綿綿不絕的。換言之,工作的甜美存在于攻克難關的那一刻。正因如此,工作的喜悅也并非玩樂所能替代。
然而,很多時候即便拼命工作,也難以獲得希望的成果。這時,不僅沒有成就感,還容易灰心喪氣。但在我看來,這種現實的挫折,正是完善自身,磨礪人格的修行機會。
如果只把工作視為獲取物質資料的手段,那就太令人難過了。
不管什么職業,都是一種向社會學習的途徑,都是一個促使自身成長的舞臺。
真正塑造人格的并非天資和學歷,而是所經歷的挫折和苦難。
縱觀體育界,亦是如此。歷經挫折、克服萬難的運動員,往往散發著人格魅力。換言之,閱歷就如同人生路上的車轍,構成了人格的圖譜。為了提升心性、豐富心靈,就必須努力工作。我認為,只有這么做,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我一直堅持努力,埋頭從事'看似平凡的工作',因此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年輕人往往心懷遠大理想,力圖成就偉業。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夢想的實現,都少不了看似平凡的努力。如果不腳踏實地,夢想只能淪為空中樓閣。人生之路沒有像自動扶梯那樣的便利工具,只能依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對此,不少年輕人不以為然,認為一步一個腳印實在太慢,照此速度,一輩子都無法成就夢想。他們不明白積累的妙處,一步步的積累會產生魔法般的加成效果,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通過看似平凡的努力積累,能夠取得成果,從而樹立信心,喚起更為強烈的奮斗意識。通過這樣的循環,在不知不覺中,便已取得原本無法想象的成就。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生于鹿兒島的鄉下小伙,其貌不揚,能力平平,卻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在我看來,不管是學習、運動還是工作,它都是實現夢想的不二法門。“認真努力地埋頭工作”,這聽起來稀松平常,但卻蘊含了人生的真理。行走世間,工作上或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困難無法避免。有的也許可以輕易打倒,有的則令人望而生畏。選擇正面擊破,還是繞路而行,不同的選擇就此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不管眼前的狀況多么嚴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重要的是一以貫之地積極應對,以“感謝之心”去面對。
遭遇災難、陷入困境、結果不如人意,如果人格沒有得到相當程度的磨煉,我們往往會口出怨言:“為什么偏偏讓我遭此不幸?”
另一方面,好運連連,什么事都稱心如意,這時候應該能說感謝了吧?但這也往往做不到。撞好運、遇好事,那是我應得的,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有的人還不滿意,認為“還不夠,還要更多”。貪得無厭,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就是說,不管遇到好事還是壞事,要抱感謝之心同樣都很困難。
其實,在直面災難、苦難、不幸狀況的時候,正是表達感謝的絕好機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種嚴酷的環境、局面,能夠鍛煉我們的心志,磨煉我們的靈魂。
經過長期宗教或精神修行的人,或許自然而然就養成了感謝一切的習慣。但是,我們這些未經修行的人,必須強迫自己心懷感謝,做到這種程度。
這雖然是一個很單純的人生秘訣,但沒有任何人來教我們。學校不會傳授給學生,父母恐怕也教不了孩子。因為頭腦里知道這種生活態度的重要性、能在人生中真正加以貫徹的人,確實鳳毛麟角。
非成功者絕非都是懶惰馬虎的人。其中有的人與成功者一樣,他們誠實、有熱情,工作努力。盡管如此,卻有成功者與失敗者之分。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他們很快就會放棄。就是說,他們努力是努力了,但停留在普通一般的努力上,一旦碰壁,他們就會尋找適當的理由,安慰自己,停止努力,放棄目標。首先,看起來難以做到的事情,必須韌性十足,堅持再堅持,直至成功。要打破自己心中固化了的常識,“自己只能做到這一步了”,這種頑固的既成觀念,妨礙人們超越界限達至成功。突破壁障的這種自信,能使整個人格變得強韌有力。而這種堅韌不拔的品質又會把人引向新的成功。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事情考慮得過于復雜。但是,事物的本質其實極為單純。京瓷員工之間、各部門之間往往為工作上的事發生爭執,“你說得不對”、“不,事情該是這樣”。彼此雖然都態度認真,直言不諱,但不免唇槍舌戰,爭論不休。比如,有關新產品的價格、交貨期等等,制造部門說是A,銷售部門反駁說是B。當時我還是社長。每當他們各執己見、相持不下時,就會說:“那么就去社長那兒。”把問題擺到我面前,讓我裁決。我先仔細聽取雙方的說辭,然后得出“是什么”、“該怎么辦”的結論。大家心服口服,“原來如此”、“您說得對”。于是各自輕松滿意而歸,好像剛才唾沫橫飛的爭吵沒有發生過一樣。并不是因為我地位高可以一錘定音,而是超越糾纏不清的利害關系,冷靜地分析問題,結果發現爭論的原因其實極為單純,我如實地指出這種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部門間的紛爭看起來復雜,但糾纏成團的線頭一旦理出,原因卻是疏忽了必要的聯絡,僅僅是少說了一句感謝的話等等,幾乎都出于芝麻綠豆——多半是利己——的理由。
把問題說清,回到“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本質上來,問題就迎刃而解。我的判斷成為“大岡裁決”,被認為公正而有人情味。要做出公正的、準確的判斷,關鍵是有一雙純凈的不帶偏見的眼睛,不被細枝末節所蒙蔽,直奔問題的根源。用這樣的目光觀察問題,不僅是企業內部的矛盾,大到國際問題,小到家庭糾紛,當事人出于各自的利害,成見、偏見一再疊加,把問題搞得復雜化。因此,越是看似錯綜復雜的問題,越是要趕快回歸原點,依據單純的原理原則做出決斷。那些棘手的、貌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正面面對,以真誠的目光,根據單純明快的原理,從是非、善惡的角度判斷就能解決。
我們應該具備把事情簡單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質的“高層次的眼光”。
正如著名數學家廣中平佑先生所言:“看似復雜的現象,其實不過是簡單事物的投影而已。”
我認為,人不應該為外界狀況所支配,不應該成為“狀況盲動型”的人。所謂“狀況盲動型”,是指自己本來打算“想這么干”,但顧慮到社會形勢、經濟形勢,馬上就覺得'實現困難',從而輕易放棄的人。對狀況的理解越是深入,就越覺得不可能。他們自己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相反,從內心深處“就想這么干”的人,就是具備強烈愿望的人。不管周圍的環境多么困難,為了實現愿望,想方設法,絞盡腦汁,激情和創意源源不斷。處于同樣嚴酷的環境之中,“狀況盲動型”的人只是理解狀況不利的一面,最終只能領悟到自己的愿望是多么脫離現實,多么莽撞無謀,并放棄目標。但是,另一種人,他們持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提升至信念高度的強烈的愿望,他們思考的是如何解決問題,他們開始努力,開始千方百計、鉆研創新,可以馬上重新鼓足勇氣,奮勇前進。我認為,在人生中,銳意進取、成果卓著的人,屢屢遭受挫折的人,還有平凡庸碌的人,他們之間的差距就在于此。
事情進展稍微順利,加上周圍人的吹捧,內心就會動搖,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到處亂飛,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變得傲慢,對別人也會采取蠻橫無禮的態度。讓人生誤入歧途的元兇,并不一定是失敗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贊美。創辦京瓷,經營上了軌道,有了相當的利潤。當時我想過:“公司有了這么高的收益,但我的年薪卻這么低,不是太虧了嗎?”
靠我的才能創建了公司,創造利潤也是憑了我的才干,因此就是拿現在幾倍的年薪也無可厚非吧。我心中冒出這樣的念頭。
但是,我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正在變得傲慢的那顆心。我進行了深刻的自我誡勉。自己擁有的才能,絕不是自己的私有物,那不過是偶然被賜予的。這種才能,如果不為我所有,也很正常。我所扮演的角色,由其他人來承擔,也絲毫沒有不可思議之處。
因此,這種才能不可以只為自己所用,而應該為世人、為社會所用。我開始這樣思考。
不限于人類,假設拿走一切生物之所以成為生物的屬性——肉體、精神、意識、知覺等,剩下的只有“被稱為‘存在’的東西”。
以這個“存在”為核心,形成了所有的生命。它有時呈現為花的形式,有時扮演人的角色。
就是說,“存在之核”以外的東西,比如肉體和心靈、思考和感情,或是金錢、地位和名譽,乃至才能等,所有這一切不過是借來之物,都是被賜予的附屬品。
這么思考的話,“這是我的東西”“那個成功是我的功勞”這類想法,就變得毫無根據,那些我們認定是自己的東西,不過是現世一時寄存在我們這里的東西,其真實的所有者,我們根本不得而知。當這一世的生命終點來臨時,我們應該毫不留戀地將這些寄存之物歸還給上天。
在生活和工作中抱這樣的想法,驕傲自大就會在心中消失,內心就會充滿感謝和謙虛。
始終心懷感謝,謙虛律己,同時不忘對他人施以關愛和善意。這樣的心態就是吸引美好現實的原因。
英國思想家詹姆斯·埃倫在其著作《原因與結果法則》一書中,做了以下論述:“有一種傾向,(中略)不管是眼前的目標,還是人生的目的,心靈純潔的人總是遠比心靈骯臟的人更容易達成。”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雖然頭腦并不聰明,也說不上有多能干,但是,他們以純粹的動機發起挑戰,不懈努力,最終完成了大家都認為難以完成的工作。
另一方面,才華出眾的人制定了縝密的計劃,卻不能順利推進。
因為不管多好的計劃,如果其動機源于邪念,那么即使獲得一時的成功,這種成功也無法持續。
那么,凈化心靈、美化心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神貫注地投身于眼前應做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時,怨恨他人、憎惡他人的雜念就不會浮現。猶如禪僧坐禪一般,當下的心靈會變得純潔、美好。
為了磨煉心靈,我們沒有必要特地去坐禪,沒有必要居深山。只要將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埋頭工作獲得的收獲不止于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靈就能得到凈化。
而當心靈處于純粹狀態時,人就能觸及所謂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觸及事物的本質。
可以說,這是度過人生這一嚴酷旅程的“秘訣中的秘訣”。
大學畢業后就職不久,當時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員工,在一件事情上我與公司發生爭執,另外,我還受到工會的攻擊。自己一時曾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當時,我想象自己帶領一個團隊攀登一座險峻的高山。既沒有經驗,又沒有攀巖技術,但我仍想試一試,垂直攀登,爬上那聳立的高山。在懸崖峭壁面前,有人畏縮,有人恐懼,有人掉隊。因此,周圍對我是一片指責之聲。前輩勸我:“應該妥協。”換句話說,就是規勸我從山腳下的緩坡開始,選擇較為平坦的登山道路,帶領團隊登上山頂。我知道自己是一個脆弱的人。如果聽從前輩建議的方法,選擇好走的路,慢慢地爬,在到達山頂之前,恐怕我已經放棄了。另外,如果我選擇安逸之道,對信任我的隊友而言,他們會很輕松。但走這樣的路,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如果堅信自己正確,那么,周圍的非難指責也好,途中的艱難險阻也好,都不在話下。我下定決心,朝著頂峰,直線攀登。為了與大家一起攀上高峰,我對別人對自己一樣的嚴厲苛刻。我認為這絕對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