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走出去」的戰略布局下,如何打造特色企業文化?


作者:魏娜--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經理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走出去」的戰略布局下,如何打造特色企業文化?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大背景下,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以實際行動制定并踐行著海外發展的戰略方針,尤其是作為中國名片的央企,以自身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擔當精神,積極參與到了海外發展這一宏偉進程中。


A企業是某建筑央企的下屬二級單位,在股份公司海外優先發展戰略的明確指引下,聯同眾多兄弟單位出海,經過多年的經驗積淀和持續地開拓探索、創新發展,在海外市場打開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打響了股份公司的海外金字招牌。



追溯A企業海外市場拓展的歷史軌跡,我們不難看出,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其發展歷程和當前整體的宏觀形勢,我們從中總結了一些海外市場開拓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花時間精力來探索和攻堅的共性問題。


1

經驗分享



1. 跨文化融合是前提基礎


進行海外市場拓展,首先要做到入鄉隨俗,要充分融入所在國、所在地區的文化,尊重當地習俗。尤其是央企,其本身就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扛鼎者,是國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海外開展業務,尤其是在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強硬地披上帶有政治色彩的外衣,宣揚企業在進行文化滲透甚至是文化侵略。


推進文化的溝通和交流,建立兩國之間的友好和平共處關系,實現共同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理論提出的初衷。


在拓展海外市場、推進海外業務的過程中,勢必存在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方企業也有責任和義務向外國友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以此深化了解,增進友誼,形成共識,但前提一定是先讓自己抱著尊重和謙遜的態度,學習當地的文化,融入當地的習俗,然后才是以所在國及人民可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傳播出去,以此實現跨文化融合,奠定市場發展和國際友誼的堅實基礎。


2. 屬地化發展是有力抓手


既然實現跨文化融合是關鍵一步,那么屬地化管理就是加速跨文化融合進程的催化劑。屬地化管理,即在跨國經營的過程中,依循國際慣例規范,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使海外機構的經營管理實現規范化、國際化的運作,是踐行全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


通過對經營管理運轉高效的幾個海外機構的調查了解,我們不難發現,屬地化管理的深入程度,與經營管理效率、品牌市場口碑、產品服務質量等方方面面的表現,呈現出了一定的線性關系,屬地化程度越高,業績表現越良好。


屬地化的工作涉及內部管理和外部經營的方方面面,制度規范制定、團隊人才構建、資源整合調配等,都需要在企業發展需要與當地法律法規之間找到適度的平衡。


通常來講,人才的屬地化工作,是推進企業屬地化進程的重要一步,突破國籍的限制,以更加市場化的開放視角,吸納更多的人才為我所用,讓這些精通當地語言、通曉當地文化、熟知本地法律的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助力,而企業在過程中只需要進行適度的監管,極大程度地降低了企業成本,同時也是促進當地就業、彰顯大國風范的有力之舉。


3. 人本化運作是重要保障


在做好文化融合和屬地化工作的基礎上,就要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團隊的積極性,以推動企業實現更高效高質的發展。從“人”出發,企業需要真正關注員工的多方面需求。



我們開頭提到的A企業,為海外就業的員工提供了全面的人文關懷保障措施:

一方面,在福利待遇上有所傾斜,海外就業的員工能夠享受到一定倍數于國內,且相對優于同行的薪資,同時,提供員工在海外所需的一切生活必需,包括可口美味的家鄉飯菜、開展業余活動的場所、溝通交流的機會和平臺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海外員工長期背井離鄉,難以及時地照顧國內的親人,企業會從員工家庭的視角有所考慮,在國內通過“一對一”、定期慰問等形式,盡可能地從企業角度為員工家庭提供較為充分的關照,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


以上舉措在降低人才流失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人本化運作是一個長期持續且內涵豐富的課題,依舊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并完善。


2

共性問題



1. 政治經濟因素疊加


大國博弈、地緣沖突等政治相關因素勢必會對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帶來影響造成沖擊,政治站隊直接影響到各國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關系,同時,處在后疫情時代,世界整體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化的需求疲軟,需要較長時期的復蘇,且在各行各業均存在著諸多別國競爭對手,競爭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和艱難。


2. 法律法規因國而異


各國擁有不同的法律與政策,因地制宜的法律法規體系需要中方企業具備快速學習、靈活應變的能力,目前來看,屬地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問題,但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會導致企業在投資、合規管理等各方面面臨風險。


3. 屬地發展挑戰層出


一方面是行為模式的挑戰,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決定了員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全球化經營過程中,必須充分融入所在國文化,以免因誤解引起不必要的沖突。


另一方面是環境保護的挑戰,中國企業對海外發展的社會風險認知不足,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因素也必須融入屬地化發展進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再一方面是利益相關方管理的挑戰,利益相關方的不同訴求能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了其對中方企業發展的支持程度。


4. 品牌傳播層次升級


中國企業要講好中國的品牌故事,必須構建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品牌的信任,打破以往的固有認知,過程中也必須更加注重以企業屬性替代“黨、政、軍”屬性的強調,同時,如何以柔和的方式增進對品牌的了解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又如何進一步將品牌知名度轉化品牌美譽度,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5. 跨境溝通限制管理


從企業內部來講,大后方在國內,一線戰斗在海外,天然的地理空間造成了空間的阻隔和時間的相異,在一定程度上就拉低了管理效率,同時,國內外的員工難以實現有效的輪崗,容易形成“進不來,出不去”的局面,在業務推進過程中,易由于交流不暢溝通不足導致而產生諸多隔閡。


可歸納總結的經驗和問題還有很多,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下,未來也是充滿著更多的未知。綜合現有的認知,筆者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市場開拓,必須要在文化構建過程中,凸顯幾個因素,以此更好地應對挑戰,把握機遇:


其一是開放包容。要拋開固有的習慣、成見,保有廣闊的胸懷格局和開闊的視野眼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敢于擁抱和接受新生事物。


其二是人本人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整合當地的一切資源,為我所用,用其所長,同時,關注員工的個人需求,更加注重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


其三是靈活應變。對整體宏觀環境和趨向走勢有著相對精準的認知,培養預判風險的能力,打造敏捷性組織,能夠從容應對層出不窮的變化。


其四是共贏共生。充分踐行屬地化發展,與當地發展融為一體,與各利益相關方共同構建和諧的經商環境,共建共創共享,互利共贏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