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麗俊 來源: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1
為什么我建議大家追求個人利益?
有一些管理者會存在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給下屬定了目標卻完不成?他們沒有驅動力,只能靠鞭子抽。但這么做,管理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效果不理想。
實際上很多時候,并不是下屬的能力有問題,而是你沒有真正驅動他們。
很多管理者總是一味講大道理,不停對員工強調奉獻、奉獻、奉獻。
但只強調奉獻是沒有用的,在我帶團隊時,我不太強調奉獻,現在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價值主張。
與之相反,我反而積極地讓他們追求個人利益。在我們公司,管理者給下屬定目標前,通常會一對一開一個裸心會。管理者通常都會和他們聊聊天,問他們有什么短期目標?有什么長期目標?希望今年賺多少錢?
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員工追求個人利益,實際上也能為組織做出卓越的貢獻。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舉一個例子。
生產者采用節約成本的創新,他的本意是希望獲取更高利潤。但由于競爭公司的群起效仿,最終產品的價格下跌了,最終受益的是所有的消費者。
你看,這就是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市場中,由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在企業中也是如此,如果員工為了賺更多的錢,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更努力的工作,甚至用創造性思維做出了更多的業績,這樣團隊是不是也創造了更多的價值?他追求個人的利益,因而更具備客戶第一的心態,是不是也能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2
追求個人利益時,不能傷害集體利益
當然這里也存在一個問題,有時候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是很復雜的,甚至有時候也是沖突的。
成本效益原則認為:當個人效益超過個人成本時,個體會采取行動。
如果他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傷害到了別人的利益怎么辦?
這樣的事情是很多的。比如在電影院,有觀眾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起來,那么他必定會擋住身后觀眾的視線,這時候亞當·斯密說的“這只看不見的手”似乎失去了作用。
后面一排的人被前面的人擋住了,為了看得更清楚,后面一排的人也會站起來,他們站起來就會擋住他們后面一排的人。慢慢地,所有的人都站起身。大家的視野還是和之前一樣,沒有更清楚,這就是劇場效應,最后變得內卷了,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再放置在公司的場景中,比如有的銷售為了追求個人利益過度承諾,導致最后客戶退費,公司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造成資源的浪費。或者員工為了賺錢,將公司的核心數據賣出去。他為了多賺錢,搶別人的客戶。類似這種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了集體的利益該鼓勵嗎?
當然是不提倡的,那么怎么辦?也有辦法,在鼓勵他們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要有明確的高壓線制度。
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能碰的,如果違背了客戶第一的價值觀,碰到了高壓線,那么沒辦法,是要被開掉的。你看,成本就增加了。追求個人利益是鼓勵的,但要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范疇內。
所以我想大家都很明白了,我們之所以驅動不了員工,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關心員工的需求。管理者驅動下屬工作,一味講道理是沒用的。
作為老板或者管理者,不要抱怨你的員工來公司就是為了賺錢,員工不會為了公司工作,只會為自己工作。人性如此,管理是反人性的,但要順人心,我們要關心員工的個人利益。
鼓勵員工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還要強調,不要違背組織的利益,管理者在管理時,也要將員工的個人目標和團隊的目標結合在一起,不能出現斷裂。
比如達到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給予什么具體的激勵,幫助他追求他的個人利益,他的意愿就變強烈了。
所以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就非常大,管理者是做轉換器,把公司的目標變成員工自己的目標。
當你想要的和員工想要的能結合在一起,員工就能具備自驅力,管理成本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