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佳聞--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經理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topduty)
1、組織依靠價值觀能運行多久?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一家企業有條價值觀——誠信。
企業家說:“因為如果不誠信,我們的品牌就沒有口碑,消費者就會離開我們,我們的市場就被競爭對手爭奪,我們的利潤就會下滑,我們就失去了競爭力”。
這個答案對嗎?
誠信作為企業的價值觀,是一種工具價值,也就是說,這個工具價值對企業有利,那么企業就持有它、使用它,如果它沒有用了,或者在市場競爭中用處小了,就該放低它,或輕視它。甚至拋棄它。是這樣嗎?
在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看來,誠信本身就是目的,它不是工具。但是在企業,把它作為工具價值使用,那么有一天它確實可能被拋棄。如果企業面臨生死存亡,面臨市場擴張最大化,那么誠信,就被拋到了腦后,轉而以進攻、進取等價值觀代替,最后出現了丑聞,例如安然地轟然倒塌。
我們現在多數的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大部分可以稱之為工具理性價值觀,少部分是道德價值觀,很多企業在他們的企業文化中體系中把價值觀作為工作工具。價值觀的關鍵在于怎么做,對象是內部的員工,對應的是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制度方面,包括戰略、機制、運營和流程等環節中的表現。既然是工具,到了一定期限,隨著內外部環境變化就一定會被迭代,更新。
一向推崇價值觀選人用人的阿里,近年來遭遇了巨大的“價值觀背叛”的口誅筆伐。無論是去年的蔣凡事件還是近期的阿里女員工侵害案,造成的結果是阿里接班人失去合伙人身份以及整個組織形象蒙羞。
由于阿里一向標榜價值觀對企業的重要性,民眾則學會了從道德高地出發,從使用道德綁架走向以價值觀為標尺對其進行質疑。“你不是吹捧價值觀至上嗎?你做的是那回事嗎”?
如果價值觀驅動的運營規則,讓組織能力削弱,那么價值觀沖突與挑戰就不可避免,不但外部民眾有了質疑你的落點,組織內部的人也陷入了無盡迷茫。
2、個人價值觀
個人主義的覺醒,導致個人主觀賦予的價值變得極其重要,有時甚至能壓倒其它一切標準。
當人們對工作的理解和認識不局限于一份收入,而是一種被人認可、被社會接納、以及自我肯定、自我挑戰、自我愉悅和其他更抽象的意義時,那么人就從客觀價值或功能價值的視角轉向了人的主觀價值的視角,那些曾經認為不能輕易動搖的東西,變得不再那么堅不可摧。
個人生成主觀價值,并以此來看待客觀事物。客觀事物本身可能并沒有改變,但是客觀事物的價值,已非客觀價值,而是以“客觀價值+主觀價值”為標準判定的價值。這一屆的年輕人喜歡說“不是你好不好,而是我覺得你好不好“。個人主觀價值判定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有時甚至能壓倒其他一切標準。
個人價值觀多變,易變
個人的價值觀有的時候它很堅固,但是有的時候它又很脆弱。當個人主觀價值觀與現實沖突或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會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喜歡的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于是一方面,我們對自己做出的選擇都感到很開心、很輕松,似乎以為是遵從我們內心的想法,做我們想做的事,喜歡的事。另一方面,一旦這種喜歡和自己產生沖突時,或者與他人或者社會慣性產生沖突時,我們又無法堅守自己的選擇,而感到惶恐不安,甚至還會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所喜歡的嗎?
我們以自我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匹配而進入一家公司,并接受組織價值觀的教義,當風和日麗時,我們大多會遵從企業的規則和決定,樂于為組織效力,但在生死、困難,巨大沖突的強力擠壓下,我們能堅持多久?
當面臨個人被離職、淘汰的危險時,個人會繼續捍衛組織價值觀而主動讓自己出局嗎?蔣凡是否會憋屈地問,“就因為這兒事把我廢了?你們確定嗎”?
3、集體故事
過去我們擁有同一個神話,同一個故事,我們有對好壞的統一標準,但現在我們失去了它
過去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鐵人王進喜為了工作,把自己攪進水泥漿里,我們聽了非常感動,現在如果我們給95后員工講這個故事,員工會覺得非常害怕。
過去人們在一家企業常常工作幾十年,尤其是國企或政府部門,但現在我們很少有終身制的企業和組織了,我們從這個公司聽了這樣一個故事,到了那個公司又聽了一個故事,最后員工說,都是老板吹牛說自己當年多神、多厲害。因為我們還沒等聽完、消化和認同這個故事,就從這個故事會里退群了。
動蕩的市場、激烈的競爭,變動的職業,加在一起如沙丘一般,無論是什么故事、價值觀之風吹來,都只是在沙丘上多了層土而已,讓人們生出了越來越多的、對故事背后的價值觀輸出的反感和抗拒。
4、使命型組織出現
員工有獨立自由的人人平等的理性自由,因此任何領導和服從都需要理由。這個理由就是“為什么”——意義。這就是使命驅動型組織必然出現的心理背景。
瑞典的愛立信公司,無論公司的股票或高漲或低潮,項目或成功或失敗,企業或兼并別人或被別人火并,過程中如何運營,是高歌猛進還是步步為營,是臥薪嘗膽還是寸土必爭?都隨著時代、市場、技術的成熟及社會的發展而調整。他們不把價值觀作為驅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和變革的長驅動力,只是作為企業的管理工具和制度規范中的一項,他們知道不能靠價值觀引領企業走向未來。
只有目的,即使命,回答的那個為什么,那個背后的深刻動機、意義和目的才是指引企業的驅動力。就像愛立信無論經歷什么,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為什么要做的事——讓世界連接。
1. 使命共識驅動企業發展
使命的主要內涵包括企業為什么存在及為什么人、實現什么終極責任,它的對象是相關利益者,包括社會、政府、股東、供應商及員工等等。
使命驅動的關鍵并不是說,我們的組織一旦有了使命,就可以靠使命驅動組織發展,驅動組織發展的核心是我們的使命達成了共識,是以這種使命共識在驅動。
但現在問題是很多企業的使命寫在墻上,但是并沒有與每個人連接,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共識。
2. 文化深植達成使命共識
使命可以被共同提出來,也可以被廣泛宣貫,但是使命共識,不會自動形成,必須靠不斷地推進文化深植來實現。
這也是很多企業看似有了企業文化,但是由于缺乏后半部分的文化深植,文化只停留在表面,或停留在部分高層管理班子的共識中,而沒有形成真正的、全體員工乃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共識。
3. 文化深植的主要方式
同心動力文化深植的主要方式有:強磁場營造、全員文化洗禮,關鍵杠桿行動、文化入體入制、文化品牌一體化,簡稱文化的“五入”,即“入場、入心、入行、入制、入品”。
5、商業信仰
我們看到,卓越的組織都在以使命驅動組織發展。
微軟新的使命:予力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
中國建筑的使命:拓展幸福空間。
把視野和決心放到讓社會變得如我們想象中那般美好的初衷上,成為這個時代的卓越企業使命驅動的共性。
世界已經連接。地域、邊界已經不再是最大的障礙,最大的障礙是文化的沖突;沒有哪個國家、哪個組織能在流變的世界獨善其身,只有緊緊關聯所有利益相關者、注重社會責任,卓越的組織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組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擁有同一個信仰,同一個初衷。有了共同的初衷、使命,我們就有對好壞的統一標準,但是如果我們失去了共同信仰,我們就失去了對好壞,與價值高低的判斷標準。
每一種價值都有屬于他自己的道理。彼此沖突的事件,常常誰也說服不了誰。組織的價值觀可以更迭,但對沖的價值觀無法兼容,只有共同的信仰、使命,能讓我們擱淺對立,共同奔向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