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激發團隊活力的三項重要法則


作者:胡浩      來源:胡言非語


我想,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


在加入一個團隊之前,充滿期待,富有激情,愿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到半年左右就逐漸失去了這種“勁頭”,開始尋找各種機會讓自己不要“麻煩”,不要“太累”,按照常規就好,用不著追求“更好”。


業務依然在增長,人員也不斷地招募擴編,只是每天的工作出奇地一致,誰也不想打破來看看還有什么新東西,從上到下,忙碌的同時心里卻對未來沒底。


因為團隊中許多人都如此行動時,整個組織的活力就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只是在機械式地運轉,一切都是靠過去的積累在撐著,現狀只是在重復過去。


管理者必須關注團隊活力水平的提升,這會讓你省力許多,領跑和拼命拉動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但一提到團隊活力,許多管理者的腦海中就浮現出團建活動、各種獎勵、文化活動(例如生日會)等等,他們甩甩腦袋,很想把這些想法扔出大腦,因為過去做得太多了,甚至讓管理者受傷不少,他們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團隊活力。


真正的團隊活力,并不是激發個體,而是讓整個團隊成員都“沸騰”起來,思維和行動都時刻準備著的狀態。


這需要管理者去圍繞三項重要法則進行設計。


法則一、樹立有意義的方向;


最累的管理者一定不會帶出具有活力的團隊。


哪些管理者會是最累的人呢?


我認為,一門心思認為只要設定好績效獎懲目標,就能激發團隊去實現所分配目標的人,一定會成為最累的管理者。


很多人會奇怪,設定好目標和獎懲,讓員工去執行就好了,他們為了績效會努力去做的,管理者就輕松多了。


真的這樣嗎?


事實顯然不是。


這樣的管理者把團隊管理想象得過于機械化,員工希望掙得高績效高收入沒錯,他們會覺得需要,但并不會覺得有意義。


而作為人,發現事物的意義是根植在內心的,這是活力之源。


有一個基金組織的年度目標總是募集資金量,成員們四處奔走,舉辦各種活動,年復一年,目標都達成了,但卻并沒有成就感。


幾年下來,大家對募集資金的洽談甚至產生了消極態度,每年看到的都是那些資金數據而已。


組織管理者感受到了組織出現的問題,他們發現問題出在目標上,募集資金是基金組織的重要工作,但并不代表能夠給予大家工作的意義。


他們進行了重新定義:將某地區的貧困家庭減少500戶。


在進行了新的目標宣貫后,整個團隊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除了資金募集,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完成,例如產業對接、項目孵化、針對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等。


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呢?


其實,團隊成員會很敏感地感受到,你的績效獎懲是在操縱他們,目標是管理者的而非自己的,而且并沒有從中感受到意義。


請一定要記住,每個人都有動力去做一些大于滿足本我目標的事情,因為這會讓人感覺有意義。


法則二、一切行為基于獲得外部機會而非壓力迫使;


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在每天高喊“節約成本”、“抵御競爭”、“守住客戶”等口號時,團隊能產生足夠的活力來承接工作,相反,會在濃厚的被動情緒下“應付”所有工作。


即使一個企業已經面臨困境,甚至內憂外患,作為領導者,提升團隊活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并且必須將困難的局囿轉移到獲得機會、贏得機會的挑戰上來。


這就非常考驗管理者的格局和意識。


讓員工感受到現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贏得機會、贏得發展,和讓他們感受到是為了抗拒壓力和競爭,為了生存,是不一樣的。


請記住,當高層告訴員工,你們要為了公司生存而戰斗時,就是告訴大多數人,你們可以準備離開了。


很多管理者由于壓力所迫,在管理行為上陷入了螺旋下降通道而不知。


當面臨業績下滑時,則砍成本,逼業績,同時不敢投入新技術、減少客戶關愛行為、整個公司都在緊張氛圍之中,于是客戶更加感受不到企業的優勢、市場表現更加微弱、員工更加疲憊,更加不會感受到組織的價值。


我見過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他的公司在疫情期間業務完全為零,所有人的士氣降低到極致,他咬著牙依舊給大家發著全額工資,但無所事事的狀態怎么也調節不好。


這位管理者看著公司的沉悶,雖然團隊成員都表態與公司共渡時艱,甚至管理層都主動要求降薪50%,但開會時都無精打采,這樣下去即使疫情結束了,公司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再三思考后,他把自己腦袋里的所有壓力拋掉,仔細分析了公司在過去業務擴張期存在的隱患,一直忙于業務卻沒有停下來解決,包括供應鏈的問題、人員結構問題、核心客戶業務占比問題、新產品問題(推出不少,卻少有成功,為了推新而出新)… …?


然后與幾個骨干一起分析市場,最終得出了驚人的結論:不是疫情影響我們,而是我們過去的問題導致了現在疫情期間毫無作為。


接下來的全體員工會議主題是:《如何贏在疫情后》。


員工們還處在麻木、無聊、等待的狀態中,從來沒有在腦海中出現過“贏”這個字,看到會議主題,以及滿臉自信的公司管理層后,他們都被調動了起來,積極參與討論,尋找贏的路徑。


會議的結果非常好,那些認為無事可做的部門,發現太多重要的事可以去做,并且是過去忽略的,實際上是特別核心和基礎的工作。


所有的人都開始思考“贏”,如何在疫情后與競爭對手不一樣,他們意識到,疫情是階段性的,不能被動等待,現在這段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如何利用好,就是應在疫情后的關鍵。


整個公司的活力被調動起來,各個團隊之間也良好互動,遠遠超過疫情前的合作水平,人們都覺得自己在干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困境中尋找贏的機會,太棒了。


當然,在5月初步復工后,他們呈現在市場上的感覺是信心滿滿、團隊一致、準備充分。當競爭對手在急于突破客戶關系獲得復工后的訂單時,這個公司卻給了客戶不一樣的感受:了解客戶、共商問題、定制化解決方案,更為關鍵的是那種想贏卻很“穩”的狀態。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讓團隊成員感受到要迎接外部機遇,這會激發他們的活力和思考,產生出巨大的行動力,而切記不要讓他們覺得一切都在抵抗,被動響應。


法則三、問題的發現和推進:看到不斷改變的可能;


談到問題的時候,你必須要相信一點:優秀的企業并不是沒有問題,大型企業的問題一定比中小企業多,問題的存在并不是衡量企業優秀與否的標準,而在于是否能推進問題的解決。


每一次我走進企業去輔導《問題分析與解決》這個項目時,都會用一半的時間來進行實際問題的尋找、分析和制定解決思路,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有以下三個共同點:


第一,絕大多數找出來的問題早就存在了,且一直沒有改善;


第二,這些問題哪怕解決1/10,對企業都會產生莫大的作用;


第三,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其實員工們都看得很清楚,就是沒人推動。


很多管理者還沒有明白,員工不怕團隊存在問題,不怕企業還不夠好,最怕的是問題堆積在一起,每天用問題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最怕那種積重難返的氛圍,他們更愿意加入到能夠找出問題,并真正去推動問題得以解決的團隊。


其實很多員工一開始都是愿意提出問題和建議的,但看到上級無所謂,甚至覺得多事的時候,他們也就變得沉默了,心中那種讓組織變得更好的念頭被深深地壓了下去,自然也就不會有活力了,狀態就變成干一份工作領一份薪酬而已。


如果一個人加入到組織中,能感受到所有的人都在推動著問題的改善,能夠看到問題不斷地得以解決,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組織,自己也會愿意參與進來,這種參與感就是活力的源泉。


否則即使薪酬福利很好,團隊也會陷入一種沉悶,沒有人想改變,所有的事情都在原來的水平上轉圈。


所以,我建議企業一定要做到以下幾件事情:


第一、問題發現


定期(最好是季度)組織各層級團隊進行問題發現專項活動,然后把問題整理分類,形成公司級問題、部門級問題、執行層面問題。


這里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的歸屬,例如員工流失率高,有可能是某個部門的問題,也可能是公司級問題,歸屬到哪個層級,引發的重視度不同,負責的人也就不同。


第二、問題選擇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立刻解決,更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一次性解決。


因此要選擇接下來1-3個月內能夠有效改善或徹底解決的問題,形成問題清單,公示出來讓團隊成員看到。公示問題的同時,還要標明問題現有的狀態、解決后的狀態。


第三、推進行動


對于每個進入清單的問題,明確負責人,并形成問題解決項目團隊,給予一定的激勵,形成改善推進計劃,如果可以貼墻面上動態地標注改善進行則特別好。


第四、問題復盤和新的問題加入


無論問題是否得到了完美的解決,都要進行復盤,沒有解決的繼續改善,直至解決到滿意的結果則閉環。如果問題屬于經常發生的,則需要形成解決經驗手冊,進行內部培訓,讓所有可能遇到此問題的成員能夠掌握,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每開展一輪問題解決周期,都應該加入新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對員工影響較大而又容易解決的問題、員工普遍比較關心的問題等,切莫小看一些細節問題,例如餐廳衛生,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會讓員工感覺到組織真的重視他們的意見,愿意為了他們變得更好,他們加入的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組織。


當員工看到問題不斷被解決時,他們的活力也會被激發出來。


活力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所以切勿用一些點子式的策略來應對,系統問題必須系統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