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文芳 來源:泰普洛領導力(ID: Taplowleadership)
在《發現個人使命》一文中,我們提到“對于盲目的船來說,所有的風向都是逆風。而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發現使命,對個人和組織來說,都至關重要。
而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找不到使命,而是找到的使命宛如空中樓閣,或來自最高層領導的大腦,或來自短期工作坊的流程化產品。這樣的使命,難以鏈接和激勵到每一位員工。
美國使命專家、《真實使命》作者蒂姆·凱利,花了近30年時間,研究了使命問題,他提出了真實使命Ture Purpose:
企業究竟如何才能尋找到真實使命True Purpose?
為什么說組織使命的描述,不應該讓人稱贊邏輯清晰,而是讓人心動不已?
為什么說企業在探尋組織使命前,必須幫員工個人先找到使命?
如何讓個人和組織使命同頻共振?
如何將其轉化為持續有效的策略和行動、發揮價值?
何時是探索組織使命的最佳時機?
這一系列問題,我們都將在本篇作答,以下enjoy:
一、從人生使命到組織使命,真實的使命是自下而上,是細流匯聚的洪流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探索企業的組織使命,已成為企業戰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大機構,紛紛把探尋企業的更高使命,作為主要課題深入研究。
光輝國際調研顯示:有清晰使命的企業業績,以12:1超出同行平均水平,以15:1超出市場平均水平,員工敬業度高達90%,55%的消費者愿意為更高使命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承受更高價格。
1. 區分:Purpose VS. Mission VS. Vision
在這些新的研究報告中,“使命Purpose”常被使用,但這個詞又與我們熟悉的vision和mission容易混淆。因此,我們必須先辨明它們的內涵,厘清三者的關系:
Mission,是企業所能提供的服務、產品與價值所在(what do we do);
Vision,是對企業能達到的未來最理想圖景的描繪(what do we inspire to do);
Purpose,則是企業行事的出發點與立足點,清楚地表達組織為何存在、為何要追求更高的事業(why do we do what we do)。如騰訊“科技向善”,谷歌“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都能訪問并從中受益”,愛彼迎“構建一個‘家在四方’的世界”。
由此可見,Purpose是企業的底層引擎,外化為Mission,并塑造了愿景Vision。Mission和Purpose,都可以約定成俗地中文翻譯成“使命”,其內涵是不同的。如下圖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源自哈佛商業評論
2. 找到組織使命的前提,是先發現個人使命
研究證明,組織的使命,構建在個人的使命之上,而非人們常說的“個人服從組織”。
全球領導力領先課程“領越領導力”創始人詹姆斯.庫澤斯和巴里.波斯納,調研了明確價值觀對工作投入程度的影響。
下圖以個人價值觀明確程度為橫坐標,以組織價值觀明確程度為縱坐標,四個象限的數字表示員工工作投入程度,即敬業度。
有趣的是,當組織價值觀清晰,而個人價值觀模糊時,員工敬業度只有4.87;而當個人價值觀清晰而組織價值觀模糊時,員工敬業度高達6.12,與兩個價值觀皆清晰的敬業度相差無幾。
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個人使命的清晰程度,決定了員工價值取向的堅定性。這種堅定性,在工作場合顯現為敬業度。因此,當我們在創造組織使命時,必須先幫助人們找到個人使命。
組織的真實使命,存在于全體員工最深的共同需求,需要用同理心去感受,去傾聽,去對話。
3. 真實的使命,是自下而上,是細流匯聚的洪流
我曾服務過的一家教育機構,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程,習慣于原來的套路,試過很多方法,如企業文化宣講,希望喚醒員工的積極性,都很難重整旗鼓。
通過對其員工深入一對一訪談,我們發現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為社會做貢獻的愿心,這就構成這家教育機構更高的組織使命:讓高質量的教育,普照所有人群。
后來,就誕生了培訓貧困地區師資的計劃,還有提供讓人們負擔得起高質量教育的項目。大家上下同心,擰著一股繩,一路向前。
因此,真實的使命,不是從領導層自上而下灌輸給員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先下探到每一位創始合伙人和員工的心中,看看公司使命如何和員工的人生使命同頻共振,經過討論、反饋, 篩選和整合,細流匯聚成奔騰的洪流,公司的組織使命就錨定在每個人的心中。
這不但需要花時間來磨合,更需要創始人的胸懷和智慧。這就是為什么蒂姆·凱利 真實使命的系統方法論,在幫助企業作使命探詢時,需要3-6個月。
二、如何判斷是否為真實使命?真實使命的呈現,有四個面向和兩個維度
蒂姆·凱利在《True Purpose》一書里說:
知曉使命的人,明白他們要去哪里,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
他們的生活重心,不再停留于滿足需求、應對恐懼和尋求幸福,而是踏上了追求人生最大可能的滿足、成功和意義的道路。
知曉使命,滿足了每個人的深切渴望,即對意義的追求、對外界產生積極影響的需求、讓他人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人生的愿望。
隨著年紀漸長,人們留下某種遺產的愿望愈發強烈。而人能留下最好的遺產,便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使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蒂姆.凱利 《真實的使命:發現與眾不同的12條策略》
每個人的使命,如鉆石般有多個切面與維度,是你的心之向往,讓你心神搖曳。接下來我們就詳細來剖析,蒂姆所描述的四個面向和兩個維度:
1. 真實使命的四個面向
蒂姆·凱利將人的真實使命,描述為四個面向:本質(Essence)、造福(Blessing)、大任(Mission)與訊息(Message)。
本質
是你與生俱來的真實品性,是“你”這一存在的核心。很多時候,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而它卻一直不斷地向外輻射,為你身邊的人所感知,比如:愛,喜悅,創造,利他等等。
造福
是你在互動時,對他人產生的正向影響,是你反復做的一些有益于世道人心之事。理想情況下,你的職業,是你造福的表現。如教練和老師幫助人提升自我,心理醫生治愈心碎之人;而我自己就是幫助CEO及團隊,釋放出全然熱情和無限的創造力,引領世界向善。
大任
是你追求的偉大事業。比如在地球上消除貧困,療愈人們所有的痛苦,也可以是你的造福在更大范圍上延伸。比如,蒂姆·凱利的造福是“我引領人們,到地球上的天堂”,而他的大任則是“我在地球上創建和展示天堂”。
你可能窮極一生,也無法完成大任,但是你仍會為之傾注極大熱情,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訊息
是你想與世界或特定人群分享的智慧,是你所能傳遞的最深刻的真理。當你發出訊息時,你和訊息的接收人,都將為真理的力量所改變。
使命的這四個面向,就像是鉆石的各個切面,讓人們在活出使命的軌道上,不斷熠熠發光。
2. 真實使命的兩個維度:內在本質BE與外在行動DO
BE是使命的內在維度,是本質,要活出品質,首先要認識自我;DO是實現使命外在的積極行動,做出成績。
在探索使命的道路上,BE(內在本質)是DO(外在行動)的根基。
沒有這個根基時,我們忙碌一生,追逐流行的風口,拼命做生意、拼業績,要更大更多更快;如此一來,只實踐了DO維度,而忽略個人和組織內心真正的使命,往往只熱鬧一時。
BE是你與生俱來的品質,是你為何來地球走一遭的根本屬性。不管你是否知曉,它總在那里輻射四周。不知曉“BE”,滋養“BE”,而被無盡的“DO”牽引的話,即所謂“忘記初心”。
只有當BE與DO融合時,為你的精神追求找到實踐出口,你才能發掘你真正愿意付之生命的事業與使命,每天的生活也會充滿喜悅、成就感和平衡的力量,獲得長久的寧靜和幸福。
在被蒂姆·凱利及其團隊,在長達一年至一年半的引領和探索中,我和中國的五位伙伴都屢屢被自己的大任感動,覺得這便是此生一定要做的事——即“幫助個人和組織,與最深的智慧鏈接起來”。
不但是運用“最強大腦”,更是每時每處與“純善之心”鏈接,汲取每個人本來就有的力量。最深的智慧一定是準備你、引領你圓滿你的最終使命,你會不時在拐彎處不期而遇你所需要的資源和人脈。
三、如何探索真實使命?共創組織使命的三條法則
組織使命的表述應當走感性路線。讀完后,不是讓大家稱贊邏輯清晰,而是讓人心動不已,熱血澎湃,甚至熱淚盈眶。這樣的使命表述,才容易感染和影響更多人。
那么,企業應當如何探索自己的使命呢?結合蒂姆·凱利的著作《True Purpose》,我將使命探索路徑總結為場域法、間接法與直接法。
1. 場域法:適合所有人,但可遇而不可求
大衛·R·霍金斯博士提出了能量層級的概念。
一個能量層級高的人,可影響幾百萬人,讓他們進入一個開心、幸福的場域。當特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獎走進屋子的一瞬間,在場所有人心中都充滿莫名的幸福感,她的出現讓人們忘記任何雜念和怨恨。
在這種場域,你內在的喜悅和愛就會被煥發出來,從而清楚知道自己真正的使命。
場域法的好處是:適合任何人,放之四海皆準,需要緣分,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局限是:離開場域后,最強大腦會懷疑剛才的經歷是否是真實的,或者即使錨定當時是知道自己的使命,卻沒有同樣的熱情去實踐。
所以,對場域有依賴,而場域是可遇不可求的!
2. 間接法:通過提問,連點成線,鏈接高光時刻
間接法注重邏輯推導,通過大量的提問流程,來歸納總結出使命,半天至一天的工作坊可完成。這套流程具備兩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在不斷嘗試中,對階段性形成的組織使命,進行調整優化;
第二步,找到最能引起員工共鳴的關鍵詞,連點成線,形成使命,通常會鏈接企業的高光時刻去探索等等。這種方法需要教練與客戶同在,善于捕捉客戶重要的訊息,并且問對問題,操作性很強。
3. 直接法:深入挖掘,緊密焊接
直接法,是在自我(ego)與可信源頭(trusted source)之間共舞,是蒂姆·凱利“真實的使命”的重頭戲。
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可信源頭?
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所有特征,如念頭、情緒、個性、自我保護機制等,都屬于自我的范疇。人建立與他人的聯系、開拓事業、為人類造福,都要依靠自我來執行。
古人常說天人合一,這個“天”,便是創造和支撐我們生命的強大、可靠資源,即可信源頭。自我提出開放性問題,如我的本質/祝福/大任是什么,從可信源頭下載訊息,進行多次互動,得到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
可信源頭分為三類:一是上帝、宇宙或中國人常說的“老天”;二是內在的靈魂、精神、佛性,能夠告知你的使命或傳達一些意想不到的智慧或直覺;三是外在機緣。
對于不信教、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來說,可將“生命的本源”(entelechy)作為可信源頭。這個詞,由亞里士多德所創,指的是有機體內在的、促使其完美地趨于成熟的生命力、成長和發展的沖動以及充分發揮潛能的本能。
它是你的一部分,類似于腦海中試不試冒出的批判或懷疑的念頭。你可以相信它知曉你的使命,并能夠與之溝通,來實現使命。
直接法是慢燉,需要時間和智慧來熬制
直接法是個慢燉的過程,疏通個人和組織機體已經打結的部分,植根于自我和可信源頭的共舞partnership,在實踐中,不斷打磨形成習慣性的操作系統。
我在帶私董會時發現,很多時候小組推出了最優方案,但案主卻難付諸實踐。癥結在于案主內心深處有很多疑問與顧慮,固有的思維方式與觀念束縛了他的手腳,讓他難以前行。
這就需要直接法持續深入對治,達成上上下下的協調統一,知道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一步步該怎么做,開心、篤定地去做!這個駕馭的能力和系統,需要時間和智慧來熬制。
所以,用直接法來探詢使命,對于個人來說需要兩至三個月;對于組織來說,則是3-6個月的旅程。
井打得多深,樹才能長得多茂盛!
如果說間接法是在平面上打造一間漂亮的房子,沒有地基,可能隨風飄揚;那么直接法便是深入地下,挖掘需要打榫頭的地方,緊密焊接,用新的觀念替換形成障礙的舊觀念,用新的習慣替換舊的習慣,打穿夢想與實踐之間的屏障,助你真正實現蛻變,自信地活在使命的道路上。
4. 組織使命探索的最佳時機
使命的探索,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商業環境瞬息萬變,團隊成員分分離離。每當團隊和外界發生變化,都需要重新探索一下使命,審視其適應性。
使命的探索,講究時機。公司/組織是有機體,也有自己的“BE”。忽略了這一點,通常高速增長的公司有做不完的DO,少有時間和空間,來探索使命。
而創業企業渡過生存期的時間點,和曾經高速增長的企業遭遇瓶頸期或被迫轉型期,則是創始人、核心合伙人與員工共創組織使命的最佳時刻。
前者是一個相互碰撞與選擇的時刻,如果大家一拍即合,這個團隊將能夠爆發核能般的創造力與凝聚力;后者則能幫助團隊和組織調整方向和出發點,整裝重新出發。
四、從員工到領導層,從企業文化到商業價值,尋找使命究竟給企業帶來了什么??
對員工來說,共創使命的過程,本身就能調動起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企業不再是依靠金字塔頂端最聰明的大腦,而是所有人一起動腦行動。
對領導層來說,在創造使命的過程中,領導層不僅用到了頭腦,還用到了心,變得能夠包容員工的多樣性,也能保證紀律和規則。
從企業文化的塑造而言,共創使命為企業內部創造了一個可以講真話、充滿信任的環境。日積月累,這種使命會融入到企業的意識和日程上,開會議事、決策雇人,都能夠有所體現。
企業能夠無限為員工提供創造、發揮的空間,留住員工的心。每一個員工產生了自豪感、成就感,每個經理人也成為了使命的代言人。研究證明,全然活在使命道路上的經理人,做出的決策,商業價值高于其他經理人。因為他做到了天人合一,不僅個人專注努力,也能在拐彎處不期而遇,獲得各種資源支持。
從整體的商業生態圈來看,如果企業活在使命的軌道上,不但能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快樂度和創新性,也讓客戶愿意付出更高代價,來獲取使命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對戰略合作伙伴、利益相關者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形成協作共贏的局面。
1. 海爾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人的價值最大化
海爾抓住“人的價值最大化”的根本,多次進行自我顛覆,人單合一,全稱“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成為物聯網時代領軍的生態品牌。?
“人”即為員工,“單”即是市場目標,并不僅是狹義的訂單,而是廣義的用戶需求?!叭藛魏弦弧奔醋寙T工與用戶融為一體。而“雙贏”則體現為員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員工成為了自主創新的主體。
由此形成企業與員工之間關系的一個新格局,即由原來員工聽企業的,現在變成員工聽用戶的、企業聽員工“為用戶創新'的方案。
這種模式吸引多家全球一流生態合作方,持續建設場景品牌和生態品牌,讓海爾構建起衣食住行康養醫教等物聯網的生態圈,為全球用戶定制個性化的智慧生活。
2. 戶外品牌 Patagonia 案例:從企業價值提升員工認同與顧客信賴
始于1973年的戶外品牌Patagonia的使命是“用商業拯救我們的地球家園”,成立至今沒有改過方向,滲透到公司做的每個決策中。
這個年銷售額12億美元的公司,利用可樂瓶的回收制成衣服,使用有機棉,回收舊衣服,維修衣服和裝備,使用可追溯羽絨,一切指向地球資源的保護和再利用。
這使他們吸引到同頻的員工來公司長期工作,而且是飽含熱情、特別自豪地為公司工作。
這個浪潮,使得行業頭部企業如寶潔/強生/聯合利華等,都涌入探詢使命的軌道上,因為消費者期望他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是可以信賴的!
3、發現使命只是第一步,踐行使命才是真正的開始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創業企業都會捫心自問:“我們為什么存在?”“我們所為何來?”“因為我的存在,這個世界會有何不同?”。
在人群中,超級自律、無需外力推動直奔目標的人,在人群中只占3%—5%。因此,使命的誕生不代表任務完成,還需后續支撐,幫助其在真實商業環境中繼續踐行使命。
套用最近扶貧的一句話:扶貧扶上馬,更需送一程。
聽憑“最強大腦”的驅使,追求更大更多更快,將帶領遠離真正的使命和生命的意義,而陷入每天單調無味、乏善可陳的磨損,最后導致迷茫和焦慮。
若時刻與“純善之心”鏈接,每天快樂、扎實地一步步走,你會與你的真實使命所要呈現的愿景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