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黎、周崇陽、賈培藝 來源:商業評論
“只有不斷試錯、迅速迭代,企業才能敏銳地回應競爭變化,建立持續優勢。”
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不僅有巨著《大國的興衰》,也有描寫各種實干家破解戰爭難題的《二戰解密》,后者揭示了民主體系對抗集權體系的決勝根本:中層干部能夠在戰爭中開展各種試驗,自由地提出新想法,并根據實際情況的反饋進行驗證,從失敗中靈活挑戰戰術,而不受傳統軍隊組織的束縛。
他描述了盟軍如何擊敗德國潛艇,找到確保海上航行的策略;
美國P-51戰斗機+英國勞斯萊斯發動機的組合方案如何幫助盟軍奪取制空權,硬紙板制成的副油箱如何增加航程;
遠程航母如何與合適的組織結構相匹配,與遠程油輪、海軍陸戰隊、B-29轟炸機、海軍工程隊相結合,在太平洋戰場克服長途奔襲的疲敝……
對比之下,日本雖然設計出了零式戰斗機與航母,但沒有創新能力與組織,缺乏強勁的轟炸機與戰斗機配合,缺乏反潛中隊與雷達,缺乏密碼破譯機。更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集權體系注定軸心國缺乏從錯誤中學習、將各種創新與組織相結合的能力,輸掉戰爭是必然的。
肯尼迪揭示的盟軍參驗迭代、扭轉戰局的策略,也讓我們思考:組織如何從錯誤中學習?如何給各種實干家、創業家賦能?如何在多條賽道上培養種子選手,從而更敏捷地破解各種難題、超越競爭對手?
2016年我們在《商業評論》發表了《參驗:迭代創新的關鍵》一文,指出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持續成功的企業必須具備參驗的能力。
在本文,我們進一步提出“參驗式組織”的概念,幫助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新形勢下,更好地部署各種內部創新團隊,使組織變得更有活力,對外界的各種變化反應更敏捷。
一、為什么要建立參驗式組織
在今天的數字化時代,我們為什么需要參驗式組織?
第一,企業要提升建立賽道的能力。
為了推進5G的技術與創新,華為需要在5G的各種產品,各種終端,安全、商業等各種領域建立新賽道,聯合客戶與伙伴共同把握5G帶來的創新機遇,共同開創5G時代。
在這些新賽道上,新產品如何設計?新商業模式如何被用戶快速接受?這些都對當前的組織模式提出了挑戰。
第二,企業要具備在多個賽道上并行培養種子選手的能力。
字節跳動被外界稱為“App工廠”,能夠在多個細分市場推出種子選手,如抖音、今日頭條、火山、西瓜視頻、好好學習、多閃、TikTok(抖音海外版)……
它通過“大中臺、小前臺”組織結構,讓各種小團隊根據數據反饋反復試錯,迅速打破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的壟斷優勢。
第三,傳統的學習型組織需要數字化落地。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其中的一些原則,如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扁平化、全局學習、不斷自我組織再造等,已經深入人心。
但是,在數字化時代,如何將這些原則更好地落地、應用?我們認為,參驗式組織可以更好地以客戶為導向,消除不同部門之間的界限,使組織內部在數字化賦能下進行前所未有的創新合作。
二、參驗式組織有什么特征
繽客(Booking.com)、谷歌(Google)、字節跳動等公司是參驗式組織的典型代表,它們通過大規模、快速的科學試驗驅動創新、推動增長。
參驗式組織將參驗的原則推廣到組織層面,不僅體現在組織內部進行大規模試驗,還體現在樹立參驗原則、建立參驗文化、完善參驗平臺等方面。
1、在企業內部樹立參驗原則
參驗式組織遵從試驗結果,根據量化的數據結果進行決策,配置資源。雖然不是所有的管理決策都可以通過試驗的方式來完成,但參驗式組織堅持以數字和指標說話,通過試驗來驗證方案,從而給予客戶最好的體驗,同時自己的資源投入也不會浪費。
2017年底,繽客的設計團隊提出了新的網站主頁設計方案。管理層擔心主頁的改變會影響忠實用戶的體驗,但在測試數據的支持下,繽客最終還是采用了新方案——更加簡潔的頁面設計。
在參驗式組織中,參驗的過程不僅是快速創新的過程,也是資源流動的過程。在字節跳動,資源配置的原則就是利用AB測試量化指標的試驗數據。
2016年,字節跳動決定進軍短視頻,并同時啟動了抖音、火山、西瓜視頻項目。抖音項目的留存數據證明了其較高的用戶黏性,于是,公司各種資源向其聚集,最終成就了抖音爆發式的增長。
2、提倡參驗文化,強調學習型思維方式
參驗式組織擁有滲透至組織內部的參驗文化,通過打造共同的參驗理念和價值,鼓勵員工積極分享創新想法,并開展試驗進行驗證。
參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型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從試驗中學習,而不是試驗的成功。過分強調試驗的成功會阻礙員工的創造力,使試驗局限在熟悉的領域,從而錯過重要的顛覆式創新。
事實上,參驗式組織的試驗成功率并不高,必應(Bing)和谷歌只有10%到20%。但是,當企業進行大量的試驗,即使成功率較低,也意味著數量可觀的有效創新,而這些有效創新為企業帶來的收益遠大于試驗相關的成本。
從某種程度上說,過高的成功率反而暗示著過于保守和懼怕失敗。在參驗式組織中,失敗的試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這些失敗的試驗使企業可以迅速排除不合適的選項,聚焦于那些有潛力的備選方案。
同時,學習型思維方式也促使企業在失敗的試驗中獲取全新的有用的信息。在參驗式組織中,員工在參驗文化的引導下由被動思考轉變為主動思考,勇于探索,不懼失敗,積極參與到參驗的過程中來,成為企業創新的原動力。
3、完善參驗平臺,積極為員工賦能
參驗式組織通過打造參驗平臺為員工賦能,讓試驗成為日常運營的核心。前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提出:“未來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
通過賦能,鼓勵員工主動思考、領悟、反思、創新,借助便捷完善的參驗平臺,使創新想法得到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科學驗證。
每年繽客都會在內部開展多達25,000個試驗,這些試驗由不同部門啟動并執行,從產品到客服再到內部系統,涵蓋了公司經營的各個方面。如此快速高效的試驗得益于公司對員工的賦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內部參驗平臺。
在繽客,并不是只有研發部門參與試驗,任何一位員工都有權利啟動針對數百萬客戶的試驗。當可行的創新想法出現時,參驗平臺團隊負責設計和優化標準化的試驗流程,提供培訓和試驗支持,并合理壓縮試驗成本,確保任何一位員工都可以對創新想法或產品進行科學試驗。
三、如何建立參驗式組織
建立參驗式組織需要堅定的目標、頻繁的實踐和精心設計的體系。
哈佛商學院史蒂芬·托克教授(Stephan Thomke)在《參驗行得通:商務試驗的神奇力量》一書中把建立參驗式組織比作在游泳池里騎摩托艇。
像摩托艇一樣,參驗所需的工具,無論是在線測試還是工程仿真,都非常強大,可以顯著降低試錯的成本。但是,要發揮這些工具的全部潛力,必須充分理解“游泳池”(組織)的邊界和深度。
建立參驗式組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借助ABCDE框架來描述。
① 第一個階段是起意(Awareness)
管理層必須理解參驗對創新的重大意義。只是將參驗理解為嘗試新事物是不夠的,沒有參驗所需的嚴格框架或測試工具,就無法確定試驗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就無法將試驗所得的經驗應用于日后的經營實踐。因此,在這個階段,管理層要開始理解參驗原則、參驗文化,這是數字化組織建設的基礎。
在組織學習過程中,管理者常常會面臨這樣的選擇難題:一邊是老的做法、流程或形式,缺點較多,但用起來順手;一邊是新的做法、流程或形式,優點較多,但不太會用。
這種現象提醒企業在引入新思維時要注意避免過去的“能力陷阱”。而要克服這一陷阱,管理層可以參考本文作者之一孫黎在《藍軍戰略》一書中介紹的各種方法與工具,例如,企業要做動員工作,可以邀請有經驗的顧問公司普及參驗方法論,讓員工在培訓中對新舊工具與方法做出比較。
② 第二個階段是達信(Belief)
在這個階段,管理層對參驗擁有了更大的信心,開始培養或者引進相關人才。雖然管理層仍將參驗視為組織的外圍活動,但開始在一些小型部門或團隊采用嚴格的框架和測試工具,并進行測量與評估,看看參驗原則的引進是否能幫助企業達成管理目標,如更好地開發客戶,更好地修正商業模式。
在達信階段的初期,由于新思維和新模式的引入,組織內部可能出現沖突。對此,托克教授建議企業可以先采用中心化模式,由參驗顧問給各個團隊提供指導。等各個團隊熟悉參驗原則與參驗工具后,再慢慢演變成另外兩種模式——去中心化模式和混合編組模式。
去中心化模式適合學習能力強、基層團隊創新能力高的組織,可以將參驗方法完全融入組織中。混合編組模式則由中央部門或業務中臺建立專門的參驗方法、標準和最佳實踐,然后通過數據中臺推廣到各個業務部門與創業團隊,并納入到產品開發的工作流程中。
③ 第三個階段是承諾(Commitment)
在這個階段,管理層將參驗作為學習和決策的核心,開始在數據中臺搭建參驗平臺,并承諾投入更多資源。
所有信息都匯總到數據中臺,各創業團隊(甚至外部合作創業團隊)都可以使用這些信息,通過用戶場景的策劃與反饋數據比較,以AB測試為基礎,量化一切指標,讓創新產品彼此取長補短。同時,一些創新決策和產品路線圖開始導入,并經過嚴格試驗以衡量對業務的影響。
④ 第四個階段是擴散(Diffusion)
管理層意識到推廣大規模試驗可能對業務產生重大影響,并推出正式的全公司計劃和標準,執行參驗的各種策略與方法。員工廣泛接受參驗方法的培訓,部門經理在做出經營決策前要有參驗的數據,組織各層面、各部門共享產品開發方法論。
例如,字節跳動沒有按業務線劃分事業部,而是圍繞技術、用戶增長和商業化三大核心職能來組織。每次新產品立項,項目負責人可以到三個核心部門挑人,建立虛擬項目組,這也加速了內部人員流動與跨界學習。
⑤ 第五個階段是嵌入(Embeddedness)
嚴格的參驗深入人心,各團隊有權設計和開展試錯,大部分員工都可以使用參驗工具與平臺,企業的參驗能力在一次次試錯中不斷提高。
我們以IBM為例,看一下如何利用ABCDE框架來打造參驗式組織。
2015年年中,時任IBM市場分析副總裁的阿里·沙因克因(Ari Sheinkin)在獲得董事會的支持后,決定將IBM打造為參驗式組織。
起初,沙因克因挑選了一批銷售團隊試點參驗工具和參驗系統的有效性。在確認參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后,通過引進最新的參驗方法、團隊協作工具和參驗專才,他精心打造了一個大型參驗平臺,并在全球5萬多個IBM市場團隊中大規模推行參驗原則。
2018年,IBM建立了一個由12位參驗專家組成的“卓越中心”,執行數據中臺的職能,對全球范圍內的參驗活動提供技術和經驗支持,并且為前臺員工賦能。自此,IBM許多業務活動都在參驗原則的框架下展開。
十九世紀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曾說,戰役一旦開始,所有戰前制訂的偉大計劃都將失去作用,只有上帝知道結局。參驗式組織可以打破這種戰略魔咒。
與二戰時期同盟國不斷試錯、迅速迭代的戰略一樣,參驗式組織可以敏銳迅捷地回應競爭的變化,多個團隊并行試錯,加速組織的學習與更新,從而建立生生不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