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成 來源:管理的常識
一、人才發展的要義 羊群效應的正負面
頂級人才組成的公司具有“羊群效應”,你只要招到幾位頂級人才,就會有一大群頂級人才跟過來。
人與人之間是互相效仿和相互吸引的,這就是學術界經常講到的“同儕效應”(peer effect)。
奈飛認為真正最好的工作環境是擁有一群超級棒的同事。很多頂級人才選擇奈飛或谷歌,并不僅因為看中了各種讓人艷羨的高薪和福利,更是因為想與頂級人才共事。
有句名言是 “一頭獅子帶領的羊群可以打敗一只綿羊帶領的獅群”。這話有幾分錯誤:
一頭獅子一定更愿意招募獅子,而不是招聘綿羊組建團隊;
同理,一只綿羊,更愿意招聘綿羊來組建團隊,綿羊是不會給獅子發offer的。
商業世界的現實就是如此:
諸多研究表明,B類員工會因為缺乏安全感或自尊心脆弱,而不會為公司招聘到最好的員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害怕被超越和被取代,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越不自信,就越陷入自我防衛的狀態中。
這就是“羊群效應”的另一面:A類人才大多會招聘A類人才,B類人才卻不僅會招聘B類人才,更會招來C類和D類人員,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武大郎開店”。
如果你掉以輕心,在戰略性崗位上招聘了很多B類人員,那么在這些關乎戰略落地的崗位上,就會出現更多的C類甚至D類員工。
如果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是B類員工招聘的C類員工,太多平庸之輩就會讓組織氛圍迅速惡化,A類人才就會感到邊緣化,紛紛離開。
一旦組織形成對“頂級人才”絕緣排斥的隱形規則,CEO的人才戰略就會迅速失衡,掉入人才平庸的陷阱,整個組織開始進入下行的螺旋軌道。
基于此,人才發展的核心要義就是激發羊群效應的正面意義,抑制羊群效應的負面意義。那么,有何具體的方法可以抑制羊群效應的負面意義?
二、卓越公司在人才發展上有以下應對之道
1.不讓B類高管、員工參與面試和招聘決策
在一部電影中,主演很關鍵,配角也很重要,我們不能把B類員工全部換成A類員工,這樣公司的人才成本也會太高,要在雄心勃勃的A類員工和穩定的B類員工間保持某種平衡。
但是,我們可以規定不讓B類人員參與面試和招聘決策。
B類員工在招聘A類員工時容易缺乏安全感,脆弱的自尊心會作梗,這是人性的弱點。
公司難以改變人性的弱點,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讓B類高管、員工參與面試和招聘決策。
2.把A類人才培養成優秀的面試官
谷歌就是如此,他們選拔一些頂級人才組成“面試官委員會”,其成員不僅面試技術高超,而且還樂在其中。
想加入這支團隊的頂級人才不僅要接受面試技巧的培訓,還需多次現場觀摩頂級面試官的面試過程。
一旦加入面試官委員會,就要接受一系列業績指標的評判,包括主持面試的次數、可信度、反饋信息的質量以及給出回復的速度。
3.把“雇用比你更聰明的人”打造成公司的人才管理文化
這是阿里巴巴、星巴克和迪士尼等公司的CEO反復講的領導力原則。
正如奧美公司創始人大衛·奧格威所講:“如果每個人都選擇比自己矮小的人,我們的公司將成為侏儒;如果你總是雇用比你更強的人,我們的公司就會成為巨人。”
雇用比你聰明的人,而且不被比自己聰明的人嚇到,會證明你比受雇用的人更加智慧。
在領導力培訓中,要為A類管理者反復強調這一點:A類人才的角色不再是為公司做貢獻的個體,而是搭建舞臺,讓專業更強的人替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