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建--同心動力咨詢經理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有一項來自68個國家的高層領導調查顯示:近90%的高管把“跨文化管理”作為本世紀最大的管理挑戰。如何克服文化的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成為了全球化經營企業增強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的重要因素。
對于跨文化管理,希望本文能解您的一些困惑。以下,enjoy:
企業的國際化往往表現為資本的全球流動、業務的全球布局、機構的全球設置、人才的全球聚合、資源的全球調配、合作伙伴的全球分布……然而,這些只是企業國際化過程中,人、才、物整合的表象,這些表象的好與壞,全賴于企業文化的“全球調和”。隨著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不同文化間的碰撞總會給企業運轉帶來些始料未及的“麻煩”。
1.困 惑
在非洲:
·一位黑人小哥認真地裝滿一車(手推車)沙子后,只推出了一米距離,便把沙子傾倒在正在砌的墻邊;
·磚垛到墻的距離只有2米,卻有七個人站成兩排傳送磚頭;
·工資日結,因為工人明天可能就不來了(等錢花完了,再回來繼續干);
·快點干完,早點結算,誰知道恐怖分子和政權更迭哪一個先到;
……
在泰國:
·“薩瓦迪卡”的“佛系”令人難以想象,他們不會跟你明確的說“yes”或者“no”,你也不知道這事兒他到底·能不能做,但是后續肯定會出些“幺蛾子”;
·“效率”是個好東西,但是你不能對“效率”要求太高;
·當地的合作方,對你的排斥主要體現在與政府打交道時的“話語權”,因此,有些事他知道,但他不會告訴你;
……
在中東:
·招聘一位當地員工,一定要對比一下他的“嘴上功夫”和“手上功夫”是否一致,夸夸其談在這里屬于正常現象,沒有“最夸(張),只有更夸(張)”;
·什么?你不信真主?你(中國人)不信真主也就罷了,問題是你竟然也不信其他宗教,你真是個沒有信仰的人;
……
在歐美:
·在工作日以及法定的工作時間之外,你不會找到他的。什么?打電話?你以為他的手機就不休假了?手機也是一周上五天班,工作40個小時,難道不會累嗎?你這個人真是太不尊重手機的“私人時間”了。
……
面對這樣的狀況,作為中資跨國企業,要想在當地持續經營,管理者應該明確兩個關鍵詞:立場和原則。
2、立 場
1.企業文化是文化土壤之上的高地
我們常聽到“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樣的話。其實企業文化也是如此,它源于地域文化又高于地域文化。
當我們在一個異域國度設置經營機構,那么這個機構的文化首先是要區別于母國總部的企業文化的,其次它又有別于所在國的地域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是以地域文化為基礎,結合企業自身或者說“母國企業的文化”而形成的文化高地。它不應該是母國企業文化的復制,也不應局限于地域文化的基本要素。
2.企業運營的核心:效益與效率
企業運營無非兩個目的:對外贏得效益和對內提升效率。
在這兩個問題上,企業不應該做出讓步,除非“沒有辦法”。企業的價值觀,可以分為兩類,即法律道德類和運營管理類,前者是對個人品性的要求,后者是對企業效益的追求。法律道德類:遵守本國法律、遵守社會公德、誠信、奉獻、拼搏等;運營管理類:高效、規范、創新、協同、擔當……跨文化管理的“底線”是法律道德類價值觀,“倡導”是運營管理類價值觀。
3.沒有對與錯,但有“是與否”
當企業文化與地域文化發生碰撞時,沒有誰對誰錯,但出于企業效益和效率的考慮,我們應該有所取舍。即使“不守時”是當地人的共同習慣,作為企業也不能讓“不守時”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原則,無論是誰,當他進入企業時,都應該無條件遵守,不管你進入的是這家企業在世界上哪個地方的分支機構,都應如此。
4.可以“屬地化”,但不能“被同化”
經營管理的“屬地化”策略,最集中的表現是客戶的“屬地化”、合作伙伴的“屬地化”以及雇員的“屬地化”。有一些駐外機構的當地雇員數量是本國派出人員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在組織氛圍方面,有可能受到當地雇員群體更大的影響,而導致部分派駐人員“被同化”。如果“被同化”對企業經營不利,那么我們必須要在人數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打造“強勢文化”。
3.原 則
在工作和生活中,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總會有些高大上的詞語會引起人們的共鳴,比如:尊重、平等、民主、自由、善良、公正……然而在處理跨文化問題時,我們必須給這些詞語套上“枷鎖”。這里是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在處理跨文化融合的問題時,有三個原則,我們應該遵循,即:尊重、保護和塑造。
1.尊重差異性(這是有邊界的)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雖然我對這句話嗤之以鼻,但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環境。文章開頭所列舉的那些示例,有一些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但是請注意,這種“無法改變”是有界限的。
比如,在非洲某些地方,我們無法改變當地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磨洋工”,但是我們可以要求進入到本企業的雇員高效工作。即使這一改變對雇員來說非常困難,我們也必須嘗試這樣去做。
這個界限,便是企業的大門。俗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你要在這個企業中掙這份兒錢,就必須要按照企業的要求去做。既然對差異性的尊重是有邊界的,那么我們怎么畫這個圈兒呢?
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當地法律、民族服飾、家庭觀念、職業追求、私人生活等等,我們可以給予最起碼的尊重。而“磨洋工”、失信、破壞企業規章制度、損公肥私、違法違紀、無理要求等等,我們不應該給予尊重,因為這會擊穿企業的底線。
某家中資企業,在非洲某國修建了一條鐵路,按照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該國無力運營鐵路。因而,當地政府要求中資企業來運營,而且給出的條件也非常苛刻。如果中資企業不干,那么他們就會邀請西方媒體對這一“半拉子”工程大肆宣傳,“指責”中國企業不負責任。
出于無奈,這家只擅長建筑工程的中資企業,只得從國內招募大量有運營經驗的管理人才或技術人才前往該國,建立運營體系并培訓當地工人,以期能夠幫助該國形成自己的運營能力,培養出足夠的運營人才。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并未就此結束。從國內招募的人才都是高薪(5000美元以上)聘請,當地人(社會人均月收入不足600人民幣)竟然以“同工同酬”為由,要求他們的收入與中國員工相同。
類似這樣“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并不是個案,但是出于中國人的善良以及“中非友誼”的考慮,中資企業往往會盡量給予幫助。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這是不正常的,我們不能處處讓步,尊重必須是有限度的。?2.保護多樣性(這是有取舍的)
尊重差異性,是一種包容,意味著承認并允許某種現象的存在,就如同是“我不贊同你說的話,但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而保護多樣性,意味著我支持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且愿意為它的存在創造良好的環境。
企業文化的多樣性,會給企業帶來活力。在跨文化管理中,尤其是在并購后的文化融合或者跨國文化管理時,企業往往會下意識地強制推行既有文化,其載體也很豐富,比如領導風格、決策機制、制度流程、薪酬制度、溝通模式等等。這時大家好像早就忘了那句名言:“強扭的瓜不甜”,仿佛“你們原來的那套東西是不行的,必須按照我的風格做事”。這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兒。
德國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機械制造企業A,并購了瑞典一家創業企業B。而后A公司的領導層將A的制度照搬到B公司里,隨即導致了B公司創業激情的銳減,員工們整日垂頭喪氣,隨處都能聽到大家的抱怨聲。這家本應是朝陽的企業,仿佛呈現出了夕陽的狀態。后來,母公司不得不收回成命,放手由B公司的領導團隊按照原有的方式管理企業。
日本人的自律總會被人津津樂道,稱贊不已。然而某家日本機電公司在浙江寧波設立辦事機構后,派駐了兩名日本人作為該機構的管理者,其他員工大部分是當地的中國人。我們能猜想到的最好的局面是,在日本人的熏陶下中國人更加自律,在和中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日本人變得更加靈活。然而事與愿違,好的東西誰也沒學會,反而壞的方面學的很快。僅僅待了半年時間,這兩個日本人卻這里學會了“虛報差旅費用”。保護多樣性的目的應該是弘揚各自的好品質,而非發揚各自的壞品質。?3.塑造同一性(這才是目的)
尊重差異性,保護多樣性并不是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其目的應該是塑造同一性。
迪士尼是為了給人們創造快樂;阿里巴巴是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通用電氣是為了點亮世界;中國建筑是為了拓展幸福空間;同心動力是為了激發組織的積極改變……
每個企業都有其生存的使命,這是一個企業的最高同一性。一個企業中的所有人,都應該認同企業的使命。這種認同有三種表現形式:思維、語言、行動。
狙擊手在射擊時要做到眼睛、準星和目標三點一線,唯有如此才能命中。企業亦是如此,當所有人的思維、語言和行動“三點一線”時,企業使命的履行才不會出現偏差。要實現這樣的“三點一線”,不能簡單地確立一套思維模式,統一一套語言體系,編制一套行為規范,而是應該“大動干戈”。
1)把裝有信念的磁帶放進復讀機。
?
這和“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簡單:第一步,確保這些信念精準體現經營管理的意志;第二步,保證這些信念不會引起異國友人的反感;第三步,讓這些信念出現在所有能聽得著、看得見的地方。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有句名言:謊話說一千遍就是真理。那么企業的“真心話”如果說一千遍豈不更是如此?
2)給所有管理者戴上文化的枷鎖。無論什么工作,抓“關鍵少數人”都是沒錯的,而管理者恰恰就是這些關鍵少數。管理者是企業經營管理意志和理念的直接踐行者。對于企業的倡導,他們要說到做到。對“說”的要求應該是“不放過任何機會”。只要有機會,無論什么會議上,無論什么事情上,都應該以企業價值觀來提要求。對于“做”的要求應該是“率先垂范,眾人監督,定期反思”。
3)將組織的倡導融入所有的機制。很多企業都學習華為的“以奮斗著為本”,但大多只是學了這句口號而已。殊不知,在華為這可不僅僅是句口號,而是要付出代價的。
代價一:超高薪聘請最優秀的人才;
代價二:讓前線打仗的基層團隊指揮后方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代價三:當你奮斗不動的時候,你就不屬于奮斗者了,自然也就不應該屬于華為了。
這是將信念通過機制來運作,而不是簡單的喊口號。同樣,在海外塑造企業文化的高地,也需要強有力的機制作保障。要讓異國友人認同你的企業理念,不一定要從改變他的觀念開始,有時候是需要從強行轉變他的做事方式開始的。當然,這種“強行扭瓜”的做法更適用于設立海外新機構,而非并購企業。
對于跨文化的管理,您遇到過什么樣的困惑,有什么樣的心得?我們不妨交流一下。歡迎在留言區寫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