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數字新基建,企業文化變革是關鍵


作者:鄒作基--微軟公司副總裁,中國區首席運營官      來源:比特網


進入3月以來,一場以“新基建”為主題的科技強國投資熱議,吸引了大眾的目光。“新基建”最早來源于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近期的中央會議上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因此“新基建”主要聚焦于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四大領域,而大家熱議的50萬億地方政府基建投資不僅圍繞工業經濟時代的“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新基建”更成為突出亮點。


當傳統基建遇到數字基建,“新基建”就凝聚了大眾對于疫情過后經濟新動能的熱切盼望。在3月23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司長就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內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幅加快。而國家發改委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下一步在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將著力解決“不會轉”、“不能轉”和“不敢轉”的“三難”問題。


今年初的疫情,發生在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關鍵期,特別體現在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一關鍵經濟指標的壓力上。


“全要素生產率”即一定時間內生產活動的效率,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提升人力資本,以實現集約化增長。


顯然,技術進步對應著數字新基建,而人力資源提升對應著企業文化變革。


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近兩年大力提倡“技術強密度”,指的就是從技術應用與人力資源技術能力兩個角度推進數字化轉型,其中推動人力資源轉型的企業文化變革更為重要,這是解決“三難”問題的關鍵。


1、遠程協作僅僅是開始


2月以來,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全社會有秩序復學復工的需求,全中國掀起了一場全民參與的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普及潮。根據QuestMobile的統計3,除夕當日全網用戶時長達到57.6億小時,國務院發布延長春節假期通知當日的全網用戶時長恢復到除夕日水平,教育部要求學校延遲開學當日即沖破了除夕日水平,在家辦公第一天更達到了創紀錄的61.1億小時。


云會診、云監工、云上學、云復工等遠程協作,這其實是一場偉大的商業文化與企業文化變革的開端——這就是從傳統依靠人與人、面對面的協作,轉向依靠技術平臺的無接觸遠程協作。技術平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進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工作中,例如微軟員工在今年2月的前兩周幫助1769所學校部署了Office 365線上教學服務,還幫助不少醫院建立起了基于Office 365和Teams的遠程會議服務。


在無接觸辦公和教育等的強力職業要求下,甚至是企業與組織機構中那些最拒絕接受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平臺的資深員工也開始使用Office 365這樣的技術平臺。例如很多院校白發蒼蒼的老師們都告別了黑板與粉筆,開始學習PPT制作與視頻直播這樣的數字技能;醫院里的各學科老家們也放下紙筆,改而學習PC上和手機里的醫療信息化和視頻會診APP等。這些就引發了微軟提出的現代工作文明變革——借助現代辦公協作技術平臺,企業和組織將構建起靈活、動態、有韌性、有活力的現代工作文明。


現代工作文明變革具備六大要素:

  1. 相互信任,重新在技術平臺上建立相互信任;

  2. 團隊協作,技術平臺讓大規模團隊協作成為常態,特別是高效的資源互補,但需要用數據重塑情感紐帶;

  3. 動態組織,基于技術平臺的動態靈活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模式,沒有工作時間約束以及部門歸屬和層級界限,每個人都可展現能力以及隨時加入或離開工作組;

  4. 數據分析,基于數據的客觀分析,確保組織、業務和個人都在正確的方向上;

  5. 業務整合,數字化的生產力工具和平臺將組織內的人力資源、業務流程、系統應用無縫銜接;

  6. 安全可靠,通過技術平臺保障工作中各環節的安全可靠、數據隱私、合法合規。



基于數字技術平臺的現代工作文明,無疑通過提升“技術強密度”而極大增強了“全要素生產率”:整個企業或組織全部搬到“云”上運營,數字平臺對企業或組織全面滲透;企業或組織的每一位員工都成為平臺上的一員,每個人都要學習和使用數字平臺與數字工具,每個人都通過數字平臺與數字工具與其他人以及整個企業或組織互連;數字工具、平臺與技術不僅遍布企業或組織的每一個角落,甚至進而成為企業或組織本身。雖然現在沒有統計數據,但很多人在開始遠程辦公和在線學習后,都感覺效率大幅提升了。


2、微軟如何轉型員工生產力?


在用數字技術平臺提升員工生產力方面,微軟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公有云及混合云供應商之一,已經先行一步把云平臺和數字工具用于重塑員工體驗與員工生產力,其中獲得了很多值得與業界分享的寶貴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微軟一把手發起的自上而下的企業文化變革,這直接解決了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敢轉”的難題。


與很多想要著手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一樣,微軟自身也很希望把數據轉換為企業資產,再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智能軟件工具挖掘數據資產的價值,但當微軟一旦開始真的想要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數據管理框架和平臺時,就發現想要真正利用數據或大數據,這還是一場協作文化變革。


為什么呢?


數據和信息一直掌握在企業或組織各個部門的手里,每個部門都在用自己的格式或方式對數據與信息進行存儲或解讀。一旦想用一個跨全公司或組織的數據平臺對所有數據進行存儲、解釋或分析,就首先要統一所有數據的格式、解讀和存儲方式等。為此,微軟內部IT團隊CSEO(核心服務工程與運營)對照公司職能和運營部門進行了匹配,例如HR、財務、供應鏈等;然后,CSEO到每一個職能部門尋求懂得本部門知識和經驗的資深專家,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成立一個跨部門協作的數據與分析工作組(DAWG),負責建立跨公司或組織的數據標準、處理流程、數據模型和數據管理及治理工具等。


為了推進一個數據共享與分享的企業文化,DAWG工作組采用了Azure Data Lake Store數據湖存儲方式,把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到一個共享平臺上,而且還可以按照數據原格式不經任何處理就把PB級數據存儲到數據湖中,當需要分析時可以把原始數據輸出給任何有需要的部門,完后處理后還可以把分析結果返回數據湖中供其他用戶通過Power BI這樣的APP數字工具獲取。DAWG從財務部門開始試點,取得成功后再擴展到HR和銷售與營銷部門,當這些公司核心部門的數據都進入數據湖中,其它部門也會跟著主動要求進入。


有了統一的數據平臺,微軟CSEO就開始著手重塑員工體驗與員工生產力,并對此還有一個愿景,那就是“高生產力企業”(Productive Enterprise)。


CSEO從六個角度推動數字技術與企業文化的結合:

  • 無縫的設備體驗

  • 無縫的團隊協作

  • 數字輔助工作

  • 數字化工作環境

  • 賦能員工生命周期

  • 現代化技術支持。



通過這六大方面的投資,微軟正在遠離傳統的員工找工具和技術的體驗,而是把員工放到中心——讓工具、技術、數據等主動找員工。


以“數字輔助工作”(Digitally Assisted Workday)來舉例:其目的是讓信息、人員、文件和問答等易搜索、易發現,并通過上下文環境集成在一起貫穿到員工體驗中。簡單來說,就是減少員工搜索信息的工作量,而把高質量、高度相關的信息主動呈現給員工,甚至在員工意識到需要這些信息之前就主動送達。在“無縫的設備”方面,微軟員工可以在任何設備上、在任何地點無縫接入微軟辦公資源,包括安全且容易地連接到工作相關的APP、站點、服務、文檔與數據等,例如可以讓員工相關的APP和配置等在設備間“漫游”。


眾所周知,微軟自身轉型的一個秘訣就是基于共享數字技術平臺的企業文化轉型以及更高生產力的人力資源。微軟所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智能數字工具、用共享數字平臺承載所有的智能數字工具和數據、把智能數字工具和數據主動推向員工、每一個具備了數字技術能力的員工都可以平等的使用智能數字工具和數據、所有人都依靠數字平臺展開工作……這就是可以實現業務倍增的“技術強密度”公式:技術強密度=(技術應用 * 技術能力)^(信任)。而“技術強密度”公式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會轉”與“不能轉”的答案。


總結而言:相對于50萬億的城市基建來說,數字新基建的體量和規模都無法與“鐵公機”相比,但“新基建”的意義在于用數字技術平臺加強對于傳統基建的滲透,用,技術重塑傳統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力,這必須要以企業文化重塑為“先鋒官”。


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文化重塑要在一把手直接推動下,以數字平臺和數字工具為紐帶和抓手,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會轉”、“不能轉”和“不敢轉”的門檻。因此,“新基建”之魂就是讓軟件和技術成為企業文化與運營的核心。而以技術強密度為特征,“新基建”大環境下的數字化轉型2.0,將切實推動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走向疫情后的高生產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