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保持活力的「熵」業機密


作者:譚宇軍--同心動力高級咨詢顧問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今天,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和定律:熵和熵增原理,熵是熱力學中表征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通常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原理的文字表述為: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聽起來非常抽象的熵增原理,它是物理化學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將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它雖然是物理化學定律,但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電腦和手機會越用越慢,越來越卡;一個組織往往會隨著成員的增加變得低效,越來越難管理,這些現象都可以用熵增理論來理解。


要理解熵增理論,我們首先要清楚三個概念:熵、熵增和熵減。


“熵”就是事物的混亂程度,一個系統的熵值越高,說明這個系統越混亂。


“熵增”則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走向滅亡的自然過程。比如物品的老化,生命從出生到生長到成熟再到衰老和死亡,一個企業從創建到成長到成熟再到衰退的過程等等。


“熵減”則是指一切與“熵增”做抵減的動作和過程,也就是對抗熵增的過程。如對物品的保養,通過努力的鍛煉和規律的生活來延緩衰老,企業通過變革與轉型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等。不斷的“熵減”行為會反向抵減生命趨向衰老、死亡的速度。


熵增是自然規律,任何事物都無法逃脫,但其結果往往不是人們所期望的,比如水果腐爛壞掉是熵增的過程,但人們往往希望水果能盡可能長久地保持新鮮,生老病死是熵增的自然過程,但人們往往希望能夠不斷地延長壽命甚至實現長生不老。雖然熵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但我們卻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來延緩熵增的進程。


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在其著作《生命是什么》中也說道:“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比A為也把“反熵增”作為一條重要的底層邏輯指導自身在人力資源、戰略等方面的決策。


那么,從個人和組織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抵抗和延緩熵增的過程,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熵減呢?


首先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學習的好奇心,比利時物理化學家普里果金提出了“反熵增”理論,并因此在197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的理論指出:


熵增定理有一個重要前提是在一個“封閉系統內”,所以反抗熵增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能和外界不斷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流動的開放系統。他將這個開放系統命名為“耗散結構”。


這個理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深刻的體驗:當我們處于一個門窗緊閉的房間時,很快就會感到沉悶難忍,這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當我們把門窗打開時,就相當于有了一個“耗散結構”,使房間和外界有了空氣的交換流通,從而實現了“反熵增”,人們的感受也不會那么沉悶了。因此,保持開放是抵抗熵增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朝時期,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失去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加速了系統內的熵增過程,最終的結果是清朝的政治黑暗腐敗、經濟逐漸衰落、科技毫無進步,而在1978年我們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不斷加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和學習,在競爭與合作中我國的國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強,趕上了時代的發展進程。


此外,我們還要不斷放空自己,做好吸收新事物的準備,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往往是“成長”最快的時期,無論在語言、身體動作、社交方面都是如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嬰幼兒就像一個空空如也的杯子,往往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遇到新奇的事物都會去一探究竟或者模仿,而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我們的杯子也慢慢變滿,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和動力就會降低,系統熵值也因此變大,個人的成長也就慢慢停滯了。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放空自己來讓自己有吸收新事物、新知識的空間和動力,從而實現持續的成長。


光吸收了外界的能量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將外界的物質與能量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這一過程可以用物理學的“做功”來理解,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整天只知道吃喝,而不積極進行鍛煉的話,那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是無用的脂肪和肥肉,而通過鍛煉這一“做功”的過程才能轉化成充滿力量的肌肉。我們學到的技能和知識同樣如此。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里的“習”就是不斷的做功和練習,如果我們學到某項技能后就將它束之高閣而不經常拿出來練練,往往會變得“手生”,這就是熵增的結果,學到的知識如果不付諸實踐,就無法做到學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結果往往就是由此造成的。因此,組織和個人要保持“負熵”就要不斷的做功,不斷地折騰,使從外界吸收到的知識和力量轉化成自身的結構和能力。


縱觀歷史長河,很多君王在年輕或執政初期往往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但到了晚年很多明君會變得貪圖享樂,甚至昏庸無道,很難做到善終,組織也一樣,很多組織在創建初期充滿活力,動力滿滿,但隨著一些成就的取得和組織的擴張,也會變得居功自傲,不思進取,出現官僚主義、部門墻等現象,創新和效率都大不如前,這些都可以理解為熵增的過程及其造成的結果。


因此,當我們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對抗熵增往往更加困難,它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忘記以前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革自己的命,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們需要否定的是一個曾經無比成功的自己時。


老鷹活到四十歲時,它的爪子和喙開始老化,翅膀也會變得十分沉重,在旁人看來,這時的老鷹也許只有等死一條路可走了,其實不然,處于這個階段的老鷹往往會盡全力飛到山頂筑巢,然后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老喙完全脫落,然后等新的喙長出來。之后它會用新長出來的喙把爪子上又長又老的指甲一個一個拔掉。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后,再把老化的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為新的羽毛提供生長空間....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讓老鷹實現了熵減,獲得了新的生命。


全球IT巨頭IBM公司已經在這個世界存活了10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而IBM成功的秘訣之一正是不斷的轉型和變革,不斷地否定自己以前的成功來降低自己的系統熵,從而能更好地適應了時代的發展。


第二是不斷打破平衡,平衡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舒適區看似美好,系統的熵卻正在這美好的表象下慢慢增長著,而一旦增長到一定程度,則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局面。


自古以來,盛極必衰的故事反復上演,唐朝在天寶年間到達鼎盛,卻也在這個時候迎來了安史之亂,走向了衰落,清朝的乾隆時期同樣如此,因此保持競爭的狀態,不斷打破平衡的狀態是抵抗熵增的重要方面。


梅西和C羅是當代足壇的絕代雙驕,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也長期保持了巔峰狀態,統治了當今足壇10余年,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保持了如此長久的統治力呢?除了自身的天賦與努力外,強有力的競爭者也讓他們不斷自我鞭策和進步,讓他們抵抗了身體的老化甚至實現了“逆生長”。


“鯰魚效應”同樣反映了這樣一個道理,而從龜兔賽跑的故事和歌詞“無敵是多么寂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當一個人沒有競爭的狀態時,他就很難找到目標或動力繼續提升自己。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也許我們很難逆轉“熵增定律”這一強大的自然和歷史規律,但通過我們的主觀努力來對抗熵增,延長生命的長度、提升生命的質量,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