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企業文化常見名詞「澄清」


作者:李洪建--同心動力咨詢經理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如果你對企業文化感興趣、或者你本身就是企業文化工作者,那么你可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使命、愿景、價值觀、企業精神、管理理念(原則)、經營理念(原則)、企業哲學……眾多的詞匯都可能在一個企業的文化體系中出現,那么這些詞匯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們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當我們在構建企業文化體系時,應該選擇何種架構?今天我們就來理一理這些“令人困惑”的詞匯。


要厘清這些詞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他們的上級是誰?他們的上級就是“企業文化”,這也是他們的統稱。那么什么是“企業文化”呢?他從哪來,要到哪去呢?(貧道從來處來,往去處去)


第一,什么是文化?

世界文化大師吉爾特?霍夫斯坦德先生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人群的成員賴以區別于另一人群成員的共同思維方式。”因為,這個定義比較權威,我們可以相信這個定義是可以被我們采納的。

第二,什么是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群體(企業)在解決外部適應性與內部整合的問題時,習得的一組共享的基本假設,因為它們運轉得很好,而被視為有效,因此傳授給新成員,作為當遇到這些問題時,如何去直覺、思考及感覺的正確方法。這是組織文化大師埃德加?沙因(Edgar H. Schein)給出的定義。同樣,由于沙因先生是學術界公認的企業文化鼻祖,所以,這個定義也是可以被我們采納的。

第三,什么是企業文化?(其實,企業文化就是組織文化的一種。只是它屬于盈利組織,而組織不僅包括盈利的,還包括不盈利的那些組織。)


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兩位學者對企業文化的定義是:“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與上述原因相同,所以,這個定義,我們也是可以采納的。

至此,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可信的參照,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上面三個定義提取出一些東西,來給“企業文化”畫一個框框,來簡單界定一下企業文化是什么?


1.企業文化必須是企業中的人所共享的;

2.企業文化必須是一些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或者行為方式。

基于此,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名詞,就都可以放進“企業文化”這個框里了。


下面我們來介紹幾個那些“令人困惑”的詞匯。


1、企業哲學

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的定義是這樣的: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由此看來, 哲學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系,它也是一個框,好多東西都能往里裝。可是,一旦在其前面加上“企業”兩個字,那么這個體系就有了范圍。下面我們來看看企業文化領域的一些著名學者是怎樣定義“企業哲學”的。


1、企業哲學是企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企業經營管理實踐的根本思想,它關系到企業的興衰成敗、生死存亡。它不是企業領導者隨意決定的,而是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是對企業實踐的高度總結和概括。(王成榮《企業文化》)。

示例:松下幸之助說:“我相信一個公司唯有在一個哲學的方針受到遵循時才能成功”


2、(張德)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企業哲學是從企業實踐中抽象出來的、關于企業一切活動本質和基本規律的學說,是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和理論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是企業家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哲學思考。它是企業基本的思維方式。

示例:

瑞士勞力士:仁心待人,嚴格待事

日本太陽企業集團:大則死,小則活

豐田公司:以科學技術為經,合理管理為緯

三星集團:第一主義,服務是人生的最高道德,人的管理是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環

二汽集團:不斷改變現狀,視今天為落后


2、企業價值觀


1、作為企業及其員工對其行為意義的認識體系,決定企業及其員工的行為取向和判斷標準。它常常隱藏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支配者企業及其員工的行為,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并直接控制企業對環境的行為,指導和調節企業內部各種群體和個人的價值取向。(王成榮《企業文化》)

示例:海爾的“要么不干,要干就要爭第一”


2、價值觀是關于組織行為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觀點,是指導組織行為的一系列基本準則和信條,起著行為取向、評價原則、評價標準的作用。


3、廈門大學楊金德: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及其員工對其行為意義的認識體系。它決定企業和員工的行為取向和判斷標準,它可以調動員工的上進心和榮譽感,促使員工達到思想和行為的統一。它直接控制著企業對周圍環境的行為。企業價值觀對企業內部各群體和個人的價值觀可以起到指導和調節作用,對企業的規章制度也可以起到制約和補充的作用。


4、阿倫?肯尼迪和特倫斯?迪爾:價值觀是一個組織的基本觀念和信念,是企業文化的基石。它為所有員工提供了一種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識,也給他們的日常行為提供了指導方針。


5、Z理論創始人威廉?大內:文化意味著一個公司的價值觀,諸如進取、守誠或是靈活性——這些價值觀構成了公司職工的活動、意見和行為的規范。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和共同信念基礎上的,為全體成員認同和接受的一種群體意識。企業精神是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是企業員工意向的集中,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它富有時代特色,更表明企業的目標,使企業具有一種使命感。(王成榮《企業文化》)

示例:

海爾的“敬業報國,追求卓越”

榮氏企業的“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4、企業目標

企業目標是企業要達到的理想境界,也是企業期望爭取的市場地位。它是企業理念的具體表現,又是企業理念更新和完善的動力。

示例:海爾曾經的“日清日高,爭創第一,加入世界500強行列”。


5、愿景


愿景與使命是遞進的關系,是組織肩負使命而希望達到的未來圖景。愿景除了包括一系列目標以外,它還包括參與者內心的理想,它極大地激勵人們朝共同的理想努力。


國內外學者定義:

法米薩諾:愿景包含三要素:目標,宗旨或使命,價值觀

湯普森:企業未來的線路圖,描繪企業未來的圖畫并提供了一條合理的實現路徑

希爾和瓊斯:愿景是企業正式發布的關于企業在中長期希望實現的目標和宣言。

徐二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回答企業要成為什么類型的企業、要占領什么樣的市場位置、具有什么樣的發展能力等問題。

肖海林:愿景=愿望+景象+大膽的長期目標+預期狀態的生動描述。


6、企業使命


1、企業使命是指企業依據什么樣的使命在開展各種經營活動。所謂“使命”,包含兩層意思(周旻《CI:從理念到行為》):

物質性和功利性。因為任何一個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然要以實現其經濟效益為目的,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作為最基本的使命之一。企業如果喪失了這一使命,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就會毫無生機乃至迅速消亡。


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企業作為社會構成的細胞,它必然擔負著全社會賦予它的使命,為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完成它應有的義務。無論是“細胞”,或者是“齒輪”,都說明企業作為社會生機灌注的一個整體,必然以這種使命感去從事活動。反之,企業如果只知道一味地追逐利潤而逃避社會責任,必然遭到社會的報復,直至被社會所拋棄。


2、使命表述組織存在的意義,組織的目的和意圖, 它是組織進行所有活動的根本的原因。是組織終極責任的集中反映。它回答了三個問題:

1,我們是干什么的;

2,我們為誰存在;

3,我們為什么存在。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結合就是管理。


7、經營理念


1、經營理念是指企業依據什么思想、觀念來進行經營的,它實質上反映了企業經營者及員工的思想水平、整體素質以及價值理念。經營理念具體地表達出企業的經營方式,以及企業員工合力實行公司既定經營方針的狀態。經營理念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方向、企業的經營思想、 戰略原則特征及其內容要素等。(周旻《CI:從理念到行為》)


2、經營理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指企業的經營行為規范,它是對企業經營理念的行為表達。


通用電氣韋爾奇的六條經營理念:

1,掌握自己的命運,否則將受人掌握;

2,面對現實,不要生活在過去或幻想之中;

3,坦誠待人;

4,不要只是管理,要學會領導;

5,在被迫改革之前就進行改革;

6,若無競爭優勢,切勿與之競爭。


日本優秀企業的經營理念的共性內容:

1,面向公眾意識;

2,人本主義思想;

3,不斷創新精神;

4,珍惜信譽思想;

5,明確使命思想;

6、服務導向思想。

事實上經營理念這個名詞源自于日本,日本占部都美在《經營學詞典》中定義為:經營理念是指經營者對企業經營所具有的基本價值、態度、信念和行為標準。


清華管理學教授張德:狹義上,一般是指在企業哲學和企業價值觀導向下,企業為實現最高目標而確定的經營方針、經營思路、經營政策等。


關于企業文化的常見名詞,我們今天就聊到這里。至于其他的一些比較容易出現的名詞,如客戶理念、人才理念、合作理念等等,其實都是屬于價值觀的一種表述方式罷了。


事實上,如果一個企業的文化體系包含的要素過多,出現的名詞過多,會對于企業文化的落地和執行造成很多障礙。真正的企業文化理念體系應該是清晰簡單而又實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