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超--同心動力總裁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作為一個組織文化研究與咨詢團隊的一員,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我們看到了儀式和典禮,試圖解讀儀式和典禮背后的價值導向,更希望深層次探究中國文明的基本假設,以更好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好理解中國方案的高明之處。
時至今日,腦海里總有這么幾個畫面和片段不停的閃現:
畫面及片段一: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前后,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的隆重舉行,以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范,以弘揚他們身上展現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這鮮明的區別于曾經滿屏幕、滿媒體皆被娛樂明星占領的娛樂至死的導向)。
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傳承英雄為國犧牲、英勇不屈精神。
隆重盛大的國慶閱兵及慶祝活動儀式,警告了那些罔顧歷史、篡改歷史的人,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積貧積弱的民族;提醒了中華兒女,銘記先輩們的犧牲、一代一代人的奮斗才換來了今日的生活;謳歌了無數先烈窮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強的精神;集聚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彰顯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雄心壯志。
畫面及片段二:曾經有一篇熱文,講的是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在一場講座中,向臺下近千名學生分享、解讀中國神話故事,并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語調總結中國神話故事的內核:中華民族特征。鉆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一個個我們從小聽到大,并口口相傳給下一代的這些神話故事,體現的絕不僅是故事那么簡單。我們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后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蒼天。勇于抗爭,不怕輸,更不服輸,從某種角度而言,應該算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的深層次的內涵。
畫面及片段三:近期,據稱法國總統馬克龍主持了一年一度的外交使節會議,在這場會議上,馬克龍發出了罕見的嘆息“西方霸權已近末日”。
基于目前全世界民粹主義風起云涌的大環境,美國帶頭高喊美國第一,美國最強最偉大,其他一系列國家紛紛跟進。“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和俄羅斯在不同的領導方式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在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后,開始尋找屬于他們自己的“哲學和文化”。他們不再迷信西方的政治,而是開始追尋自己的“國家文化”。
“當這些新興國家找到了自己的國家文化,并且開始堅信它時,他們就會逐漸擺脫西方霸權過去灌輸給他們的“哲學文化”。而這,正是西方霸權終結的開始。”
畫面及片段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這幾個畫面和片段,指向一系列核心詞匯:文化、文明,民族精神等。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西方霸權終結的開始,不在于經濟衰落,不在于軍事衰落,而在于文化衰落。正如孫皓暉先生所言,曾經主導世界文明秩序的西方力量,已經無法創造出新的人類精神,更無法以高遠的視野、開闊的胸襟,平衡人類的利益沖突與價值觀念的沖突。這種曾經的主導力量,正在各種實際細節爭奪與意識形態對峙中持續化地沉淪下去;世界秩序失去了曾經的主導精神,人類的基本價值理念,正在迅速地模糊化,逆反化。真正值得憂慮的是,面對如此巨大的整體性困境,如此重大的人類文明危機,西方政治家階層卻是空前的麻木,既沒有自覺感知的理性揭示,也沒有奔走呼吁的世界精神與天下意識,更沒有高瞻遠矚、聯手協力的主動磋商應對戰略。
與之相對應的,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更是中華文明、中國方案和智慧日益閃耀在世界舞臺,正在引領著全球化2.0時代。
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 ),企業文化與組織心理學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他的名著《組織文化與領導》(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一書中,沙因將組織文化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人為飾物:人為飾物是那些外顯的文化產品,能夠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如制服),但卻不易被理解。
2.表達的價值:藏于人為飾物之下的便是組織的“表達的價值”,它們是組織的戰略、目標及經營管理原則等。
3.基本假設:組織文化的核心或精華是早已在人們頭腦中生根的不被意識到的假設、價值、信仰、規范等,由于它們大部分處于一種無意識的層次,所以很難被觀察到。然而,正是由于它們的存在,我們才得以理解每一個具體組織事件為什么會以特定的形式發生。這些基本隱性假設存在于人們的自然屬性、人際關系與活動、現實與事實之中。
沙因認為對人為飾物、表達的價值等這些內容的討論都沒有涉及文化的本質,他認為文化是一個特定組織在處理外部適應和內部融合問題中所學習到的,由組織自身所發明和創造并且發展起來的一些基本的假定類型,這些基本假定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并被認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員所接受。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肯定不是中國人撞大運,沒有緣由的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26個主要民族文明的興起與衰落。
在中國文革還未結束的1972年,他預言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講這個故事,點不在于21世紀是誰的世紀,而是在1972年,一個外國的歷史學家,在中國國力如此衰弱的時候對中國文明有如此的信心,這需要何等的穿透力和洞察力!
一個民族勤奮固然重要,然而未來能讓中國人屹立甚至引領世界民族之林的肯定不僅僅是勤奮,更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或者說文明的基因。
基于沙因先生分析組織文化的思路,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層次基本假設是什么?中華文明的基因何在?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作者極大的興趣。
文明的基因,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根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她從涓涓細流發展為澎湃江河的過程中,必然有歷史及歷史事件沉淀下來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生存謀略等,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那樣不可改變,將長久的甚至永遠的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命軌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基因。她是“上天”烙在這個民族身上的“胎記”,永遠不可能磨滅。
只有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基因,才能更深層次理解我們的來路;只有深入探究中華文明的基因,才能真正樹立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找尋到中國文明的深層次假設,方能理解中西方文明的深度差異;只有找尋到中國文明的深層次假設,方能理解中國方案的高明。
問題太大,回答起來異常的艱難,幾次寫寫放下,寫寫歇歇。作者試圖做一些分析與歸納,為大家共同探討這一問題拋磚引玉。
1
崇尚主觀奮斗與抗爭不向命運甚至神低頭
一個頑強不滅的民族,必然具有超常的生存能力。這種生存能力的本質,就是其內在的生命力。從漫長的歷史可以看出,這種超常的生命力既不僅僅是擁有某種獨特的文明,也不僅僅是武力至上的絕對尚武精神,更不僅僅是人眾地廣之勢的所謂國家潛力。
之于中華文明,崇尚主觀奮斗與抗爭、不向命運或神低頭的意識和觀念融入骨髓,其包含兩大方面的假設:
其一,以人為本,而非以神為本的文明意識。
每個文明的初期都是有神論,但唯獨中華文明不畏懼神,我們的祖先從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的眷顧。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孟子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人本思想。西方文藝復興時啟蒙運動把人本主義提高到空前高度。中國家庭、社會秩序的維護優先強調道德的自覺自律,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荀子曰:“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弊钤缣岢隽巳硕▌偬斓乃枷搿?br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Sun !important; box-sizing: inherit;"/>
其二,強力抗爭,擴張有度。
中國民族之所以具有悠長的耐久力,根本之點,就在于對外來危險倔強的抵御消解能力。按照孫皓暉先生的觀點,總結中國歷史,這種抗爭精神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 強力反彈,有限擴張,我把它稱之為強力抗爭,擴張有度。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抗爭史。面對強敵,不管他是神還是人,堅決反擊,此所謂強力抗爭。
東晉時期,面對前秦苻堅的一百萬大軍,東晉將領謝玄、謝石以八萬弱師,橫挑強敵,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神話。
面對金國的入侵,南宋將領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挺身而出,取得朱仙鎮大捷、黃天蕩大捷。
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南宋臣民不畏強敵,奮力抗爭,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誓言,蕩氣回腸。
面對滿清的入侵,南明臣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出現了史可法式的英雄人物,更出現了“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等可歌可泣的群體抗擊行為。
一系列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諸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鉆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從中可以解讀出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作斗爭、與災難做斗爭、與環境做斗爭、戰天斗地的抗爭精神。
反擊勝利,適可而止,此所謂擴張有度。從抗擊外部入侵的角度,總體上看,中華民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難能可貴的是,在每次戰勝大危機之后,都沒有西方帝國或東方成吉思汗式的那種驟然地爆發擴張,而總是將勝利果實鎖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如,西漢時期對匈奴的大規模用兵,唐朝時期對突厥的大規模用兵,北宋的檀淵之盟,雖然占據了主動,擁有各方面的軍事優勢,最后都和對手達成了和解,建立了和睦的鄰國關系。對于這個“度”的把握,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深邃的戰略洞察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奮起反擊不難,大勝之后適時剎車,卻是極難。歷史上舉凡曾經強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國民族,如古羅馬、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成吉思汗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等,莫不是不知進退而衰竭枯涸。
說到這里,特別想提一嘴,為什么很多媒體以“特朗普凝聚了中國人的精神力量”為主題報道前段時間一直僵持的中美貿易戰、美國動用國家力量打壓一家企業等事件,能夠得到很多中華兒女的共鳴?深層次原因應該就在這里?;蛟S世界很多政治家(最多也就是政客)尚未認知到中華文明基因中的這一點。
2
強烈的群體精神維護統一的堅定與執著
分裂內亂,對任何一個民族的傷害,都是根本的、致命的。
令人詫異的是,中國民族的先天稟賦中似乎就蘊涵了強烈的群體精神,其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悠久與堅定,在整個人類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中華民族能夠以大民族大國家的形式數千年巋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據歷史學家的粗線條統計,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開始,到現在兩千二百多年間,除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大約400年分裂時期,大部分時間處在統一的狀態,且民族融合逐步加深,主流文明逐漸形成。
從總的方面說,中國民族的統一占據了主流,每逢分裂內亂,最后終歸統一。一個基本規律是,強盛時期的中國,全部是統一時期。如漢朝,綿延400余年,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漢也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唐朝延續近300年,強盛時期西與阿拉伯帝國劃界為鄰,勢力范圍遍布亞洲,影響遍及世界。
積貧積弱時期的中國,則基本上是分裂內亂時期。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各種勢力星羅棋布,軍閥割據,縱橫捭闔,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人口急劇減少,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社會發展處在大倒退時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華民族內心深處具有強大的內部自愈能力,世界上沒有一個大民族,能像中國這樣歷經如此多的分裂內亂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終回歸統一。每當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時,人心思統,各種統一力量就會逐漸萌芽,聚集,從量變到質變。英雄人物,脫穎而出,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天降大任,各領風騷,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祖逖、劉琨,聞雞起舞,擊楫中流,劉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歷史長卷,氣貫長虹。
分裂勢力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成功過一次(這種成功,指的是最終將分裂政權所占據的國土獨立出去而建立一個國家)。老規矩,說到這一點,不得不提及臺灣和香港前段時間發生的某些事件,從歷史大潮流看,作者倒是奉勸某些政客,鬧獨立機會不大。
不能不說,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跡。中華民族智慧中最為眩目的明珠之一,應該就是這種統一意識和群體意識。
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與多元性
中國歷史表明,當中華文明處于強盛時期時,它具有一種開放性和偉大的包容性。它對于外來文明,不是拒絕,而是尊重、吸納、包容,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中華文明的這種開放性和偉大包容性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深層哲學和信念,就是“物一無文”、“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哲學和信念。
“同”就是“一”,也就是絕對的同一,排斥異質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痹谥袊軐W看來,“同”就不可能有生命,不可能有創造,不可能有發展。
“和”則是不同文化成分、因素相互之間的和諧共處?!昂汀?,要求容納別人,諒解別人,進一步還要欣賞別人,也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所以“和”就意味著包容,意味著開放。
中國人把自己的文明理解為一個包含有多種因素,可以不斷生發出新的意義和創造出新的價值的復雜系統,所以不會對新加入的因素抱有恐懼和敵視的態度。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堪稱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典范。佛教于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佛教思想傳入后,中國人花了很長時間去消化和吸收,并將之本土化,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生于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與道教文化都在與佛教的交融中各自取得了發展,而我國古代的語言、文學、建筑、繪畫、音樂等領域,同樣受到佛教的影響與滋養。即便在今天,如果細心尋找的話,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和思維模式,很多也是源自佛教的。佛教后來又經我國傳入東亞的朝鮮、日本等國,到了唐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佛教大國與佛教中心。
佛教和中國本土的道教,相得益彰,至今很多名山險勝之地,道家廟宇和佛家寺院毗鄰,香客,川流不息,一派和睦繁盛景象。
正如孫皓暉先生所言,對待周邊民族文明,中國文明依然是以一貫之的國策,古人稱作“懷柔”、“安撫”或者“綏靖”。實際上就是立足于和平共處的有限讓步,從而獲得文明共生。如西漢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吐蕃和親,定安公主和回鶻和親,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等,都給周邊國家帶去了大量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所在國家的文明進步。無論中國強大與貧弱,這個傳統都沒有大的偏離。這種和平安邊的久遠傳統,是中國消解文明沖突的基本國策之一。
在歷史上,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周邊有很多藩屬國,如朝鮮,琉球,安南(今越南),緬甸,老撾,不丹尼泊爾等。懷柔政策帶給中國民族一種曠遠持久的親和力、感召力,使周邊小民族產生了滾雪球式的歸化效應。最終,中國文明非但沒有消亡,而是穩定的壯大為多民族文明的泱泱大國。
正因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與多元性,中華文明才能夠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保持自己的生機和活力。
4
立根于人類正義與良知的價值原則更高站位的人類文明胸襟
總體而言,人類文明的演進,時至今日,依舊離我們理想的狀態還有太大的差距。一邊是朱門酒肉臭,一邊是路有凍死骨,一邊是某些國家尋求內部的和平與發展,另一面卻是不斷的發起戰爭與沖突,一面是所謂的民主與自由,一面卻是輸出強權和霸權……人類社會總體所謂的正義的和公理能夠得到伸張和維護的力量微乎其微。
腐敗與墮落的問題,公平與正義的問題,貧困與饑餓的問題,野蠻、教育缺失的問題,各種資源及要素為少數利益集團所掠奪的問題,邪教組織、恐怖主義勢力不斷蔓延,全球化出現倒退現象……問題之多不一而足。
面對人類文明進步發展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整體困境,為了人類的永恒期望,習近平同志曾先后這樣說:
“當前,國際競爭摩擦呈上升之勢,地緣博弈色彩明顯加重,國際社會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蝕。我們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頭,把對話協商利用起來,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2019年3月26日,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
“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br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Sun !important; box-sizing: inherit;"/>——2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面對復雜的安全威脅,各國要緊密團結起來,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不斷完善新型安全伙伴關系,推動構建符合地區發展實際的安全架構,更好促進亞太地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br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Sun !important; box-sizing: inherit;"/>——2019年10月21日,向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致賀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關乎人類未來發展的全球性問題給出了中國方案,這些方案著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傾注了中國價值和中國精神,深入融入了中國文明的基因,為重構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交往理性和世界精神奠定了基礎。
一方面,相比于西方某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些方案立根于人類正義與良知的價值原則,體現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更高站位的人類文明胸襟;另一方面,我們梳理凝練中國的文明基因,更凸顯中國方案的高明和偉大,畢竟,全球治理過程中,需要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觀念,需要的是人類共同追尋美好(而不是少部分人、民族或國家活得很好,而其他人、民族或國家沒有發展),需要的是人類整體文明的提升與進步。
正如作者曾經撰文所言,從國家和人類社會層面看,任何國家的社會經濟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始終是制度機制變革和技術變革,而這二者的融合又導致了歷史上每一次最重大的經濟變革。?
全球通史反復印證了上述這一原理,并一再證明: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必須建立在現代科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之上,一旦人民掌握并創造性地應用這些技術,就會釋放出難以預見的巨大能量,不僅會全面地改變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也將改造整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將社會推進到一個更高的文明發展階段。?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綜觀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根源在于——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
當前人類的整體困境依舊是,人類技術手段的飛速發展與人類文明停滯不前的巨大矛盾。
細細品味,主觀奮斗與抗爭、強烈的群體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與多元性、立根于人類正義與良知的價值堅守……這些凸顯中華民族智慧的文明基因,無不貫穿著我們的悠久歷史、偉大的歷史事件。今天,我們梳理中國文明的基因,找尋中國復興的密碼,探究中國文化的深層次假設,目的在于更好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貢獻更多更好的富有內涵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