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彥春(同心動力副總)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近日,與家人一起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從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家”與“我的國”的情感之線,連接的是如此之緊密。一部電影,七位導演、七個故事、七個短片、七十年,可謂前所未有;大國小家,有溫度、有厚度、有故事、有情感,彰顯家國情懷。
在眾多影片當中,為何《我和我的祖國》如此感人至深?因為,這是關于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都是“參與者”。正是這樣的融入感,讓我們每個人都自覺地置身其中,與電影的劇情一起同頻共振,與影片中的人物同歡呼、共情感。
職業的思維、職業的習慣,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文化也有這樣的融入感,那我們的文化該會有怎樣的力量?我們的文化應該有這樣的力量!
在此,僅以個人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段“前夜”、“相遇”、“奪冠”、“北京你好”和“護航”等,去品味和感悟這些故事帶給我們的精神力量。
1、《前夜》:精神的旗幟
這個片段講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前,為了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能夠開國大典時完美的升起,電動技術工程師林治遠的故事。
倒計時的滴答聲,恐高的林治遠爬上旗桿、焊花點亮的一瞬,房頂上用大喇叭上廣播尋找稀有金屬、引來北京人爭相捐贈的場景……這些瞬間,這些畫面,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最最讓人難忘是林治遠的怒吼:”你以為升起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28年革命,2000萬人犧牲,才換來新中國第一面紅旗!”
2、《相遇》:情感與信念
一個虐心的場景,一個凄婉的故事:公交車上,昔日戀人認出了帶著口罩、三年未見的高遠,但他因為保密任務,不敢與之相認,只能淡淡地說:“你認錯人了。”戀人抱怨:“為什么不說一句話就走了?就是門框里塞張紙條也行啊!”與自己的戀人相遇卻不能相認,被認出卻不能承認。
原子彈研發是國家重要機密。國家規定,原子彈科研人員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遠爛在肚里。”所以,他們只能長期隱姓埋名,只能把情感深深埋藏。
這就是為原子彈研制英勇獻身的科研英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那個年代的人們,為了祖國,為了保密,真的是“二者皆可拋”,什么都可以犧牲!唯有祖國的利益,不能犧牲!
我們看到的是主人公在見到戀人時雖故意躲閃但卻十分深情的眼神,但讀到的卻是那深藏心底的信念:我身既已許國,便再難許卿了!
3、《奪冠》:責任的力量
《奪冠》講述的是在上海的弄堂里,人們通過一臺黑白電視機觀看中國女排與美國女排比賽并最終奪冠的故事。歡呼的人群,激動的笑臉,熱鬧的場面,都讓人深受感染。
但這個故事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女排精神,甚至與比賽無關,與結果無關,而是那個小男孩冬冬。為了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大人們、街坊鄰居們能夠看到、看清女排比賽的畫面,他一次次爬上房頂,手把天線,因為一松手就是雪花,所以他堅持著,無法與其青梅竹馬的小伙伴小美告別,而小美即將去機場遠赴國外就讀。
此情此景,我感受到了一個小男孩的責任。也許小小年紀的他未必懂得什么是責任,但他的所作所為卻是對責任最完美的詮釋。
4、《北京你好》:卑微與高大
這個片段又把我們帶回到了2008那個帶給國人痛苦又帶給國人驕傲的特別年份。
張北京是一個非常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出租車司機,但他卻幸運地獲得了一張極其珍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他本想送給自己的孩子作為生日禮物,提升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但不料卻意外被一個外地乘坐出租車的小男孩買走了。他憑借小男孩的四川口音,在經歷了一系列神奇的事件后找回了門票,卻得知小男孩是奧運工程建設者的后代,其父親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難后,小男孩是來替父親圓夢的。他便毅然決然把門票送給了小男孩。
這一刻,那個有點卑微的出租車司機在我們的眼中是那么的有光芒、那么的高大!
5、《護航》:“小我”與“大我”
女飛行員呂瀟然,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飛行編隊中能力最強的一個,卻在閱兵期間被安排當備飛。年少時便渴望飛翔的夢想,翱翔天安門上空的期盼,她想不開,她心有不甘,但后來在隊友遇到故障讓她進入編隊的時候,她卻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指導隊友排除故障完成閱兵,那一刻,我們看到是一個最美的“備飛”。
這位甘當“備飛”奉獻“小我”的呂瀟然,展現了中國空軍女飛行員的颯爽英姿和她們肩負重任背后的默默堅守與無悔付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耳熟能詳的旋律,感人至深的片段,70年的畫卷,70年的歷程,最真的情感流露,最深的精神觸動,這就是《我和我的祖國》帶給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