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咨詢總監--趙靜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在企業里面進行培訓,經常見到的一種現象是,培訓不斷開展。
但是培訓后的知識運用情況如何,基本無人知曉與問津。
所以員工是否把培訓當中學習到的內容,運用到真實的工作當中,對工作發生改變,成了很關鍵的問題。
很多時候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培訓做了,講師請了,錢花了,大家也學得很認真,也感覺有收獲。但是回到工作當中之后,什么改變都沒發生。大家照常按照以前的習慣和方式做事,沒人談起培訓這件事兒。為什么?
是啊,為什么呢?原因可能涉及到了這幾個方面。
要知道,培訓,永遠只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如果你認為培訓結束之后就完事,培訓這項工作就做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辛辛苦苦做了培訓需求調查,認認真真地篩選了合適的課程與講師,勤勤懇懇地舉辦了一場培訓。
然后,培訓之后,我們卻戛然而止了。
這怎么行?
這當然不行!
培訓非常重要的一步——“落地”,卻完全沒有實施。這可是關系到培訓落實結果的關鍵一步啊。
培訓之后,不做行動計劃,不把學習到的東西進行落實,怎么推動培訓發生改變?
培訓之后的跟進落實,才是最終對工作產生改變的王道。
這一步,你一推,就合上了。你不推,永遠有距離存在。為什么浮云永遠是浮云,因為不落地。
再好的培訓,不落地有什么用?
?
也就是說,培訓需求的調查并不準確。
有的時候,看似A問題,實際上是B問題。這是由于需求調查不深入造成的,特別是對于重大培訓項目,更是要進行深入的分析。
我們企業里經常用到的培訓需求調查,只是簡單地詢問或簡單地接收。問各部門需要什么培訓,搜集匯總完畢,就開始介入到培訓的安排。這是一種粗略的做法,需求是不精準的。甚至提出需求人本身,都有可能不明確自己的培訓需求是什么。所以,和簡單詢問相一致的,就是簡單接收。
很多時候,HR或培訓部門,變成了單純的執行部門。也就是別人提出什么需求,我們就照單接收去做。并沒有進行深入地交談與了解。
簡單詢問或簡單接收,這兩種情況下產生的培訓的結果就是:做了,沒用!
舉個例子。
公司銷售業績不理想,提出做個銷售技巧的培訓,然后我們就做了。
但是實際上,可能并不是銷售技巧的問題。可能是獎金制度,激勵制度不理想造成的。
員工感覺到付出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獲,積極性下降,銷售自然就不理想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改變的,是重新梳理獎金、激勵制度。而不是花錢去做一個銷售技巧的課程。花了錢,員工還沒心聽,業績還是沒有上去,所以說你鬧不鬧心?
員工培訓了,也接受了新的知識與技能。但是在想要在企業里面運用的時候,發現諸多不便,或是有不允許的地方,然后無法推動落實。這就是培訓和企業本身的沖突了。
企業的一些東西,牽絆住了員工的手腳,不允許員工放開手腳去做些東西。有的企業文化貌似是開放的,實際上并未真正如此。員工做事有一定的束縛性。
企業想改變一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首先改變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比如做解除企業變革阻力的事。
所以企業真的想改變一些東西,不能只是依靠培訓這個單維度。而是首先要把企業內部的,可能阻礙培訓發生改變的因素進行解決。
讓知識有落地的空間,讓行為有施行的機會。否則,學了無法運用,錢花了可惜。
所有的培訓,都必須以結果為導向,也就是培訓了,想要發生什么樣的改變。只有明確這點,才能讓培訓不至于只是停留在上完課之時。
我們想要員工思想發生轉變的結果,是希望員工的行為發生改變。思想改變,不代表行為的必然改變,甚至可能隔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只有把這兩個改變進行真正的對接,才有可能發生真正的結果。
真正地做到讓思想的轉變,進展為行為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