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春節背后的信仰和文化傳承,我們到底理解多少


作者:黃超--同心動力總裁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記得,正月初四的天氣預報顯示未來幾天安徽持續雨雪天氣。初五,凌晨兩點,用導航看了看路況,離家最近的高速路口因雨雪天氣道路結冰封路。考慮到回京按時上班,最終選擇了艱難的返程路線(省道+國道+限速40KM的高速路),歷時19小時到達目的地。這僅僅是春節30億人次往返遷徙回家過年行程的一個縮影。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路途有多遙遠、春運的列車有多擁擠、春運的高速路況有多么不好、機票有多么一票難求,只要一到春節這個時間節點,中華兒女回家的腳步就變得急促和迫切起來。


為什么“回家過年”有如此大的魔力?是什么讓我們如此瘋狂?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回家”的意愿變得更加渴望?為什么?


僅僅就是為了吃吃喝喝?
僅僅就是為了休閑娛樂?
僅僅就是為了麻將撲克?
……


誠然,春節一定會存在大吃大喝、休閑娛樂、放炮聚會的表象,但是就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間,人們的需求已經從低層次的生理需求滿足、安全需求滿足發展到了高層次的對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等需求滿足的期待,甚至是追尋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對于春節的期待和堅守,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是啊,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說,“春節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是中華民族最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春節,我們過的是節日,呈現出來的是習俗和傳統、大場面的儀式典禮,其背后傳承的是文化、是價值觀、是信仰。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由來決定未來,有關春節的起源,通常認為始于殷商時期歲尾年頭的祭神祭祖活動,而這種祭祀活動又發端于原始社會合祭眾神的“臘祭”。從歲首祈年祭禮的上古時代到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過年這個節日被一代代中國人傳承著。在這個綿延不斷的鏈條中,過年的內容和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但過年的諸多精神內涵卻一直傳承至今。筆者認為,這種精神內核、文化信仰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我們堅守的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反映的是中華民族自然崇拜、天地人和、慎終追遠、報本思源的人文精神。


春節延續至今的內容最主要包括祭神、敬祖、守歲、祈年、賀春、拜年、爆竹、聯歡等活動和習俗。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向神靈們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賜予陽光雨露,感謝他們教會我們謀生的本領,感恩這一年的風調雨順,感恩這一年的人畜興旺。


在筆者老家(安徽太湖),一直延續著較為隆重的春節祭祀儀式。祭祀對象主要是天地諸神和家族祖先。每年的大年28或者大年30一早,“還年“儀式準時開始,在宗族祠堂,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備好最為重要的貢品(一般包括豬頭、雞、魚、美酒主食、時令蔬果、刀、筷等),點燃香紙蠟燭,在罄的敲擊聲中,族里的長輩率宗族里的老老少少向天地和家族祖先行叩拜禮,集中燃放煙花炮竹。祠堂里牌匾上的幾個大字“報本思源”和對聯“克勤克儉保世滋大,是彜是訓進德無疆”等在反復的提醒著家族的后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飲水定當思源,為人不忘根本。”

?

春節背后的信仰和文化傳承,我們到底理解多少

?
在中華大地,春節祭祀的儀式、時間、內容等各地或有差別,但其目的和意義卻是大體一致的:感恩天地、禮敬祖先、慎終追遠。


二是中國人固有的強烈的家族觀念和家國情懷。其既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又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等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這種家族觀念和'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這一家族觀念和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心靈感觸,不如說是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國情懷從來都不只是攝人心魄的文學書寫,更近乎你我內心之中的精神歸屬。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來自那個叫做“家”的人生開始的地方。


應該說,家的觀念是中國人最濃厚的傳統觀念,這種觀念在春節習俗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回家過年,是許多人一年到頭的最大心愿。團圓、團聚是春節文化的又一核心內涵。


在中華兒女的思想觀念里,世界上還有什么能比家人團聚更讓人快樂的呢?所以,過年了,遠在他鄉的游子,無論天涯海角,即便舟車勞頓,抑或艱難險阻,都會想盡辦法趕回家鄉,與父母親人團聚,趕上除夕夜的團圓飯。


中國人的春節美食里,太多都與團圓有關。南方各式食材的“圓子(肉圓子、蘿卜圓子、秈米圓子等)”,北方習俗,則是家人圍坐一起包餃子、吃餃子,無不象征著親人團聚、家人團圓、圓圓滿滿。


在許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團圓夜”,可見團圓確實是春節文化的主要精神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年夜飯內容甚至地點等都有所變化,但變化的是形式,永遠不變的是暖暖融融的愛意,是亙古不變的親情。


如果說除夕夜的主題是家人團圓,那么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互相拜年,則是在更大范圍內和親戚朋友們的團圓。


從這個角度而言,春節是中國人的團圓節,其傳承的是我們強烈的家族觀念、家國情懷和身份認同。


三是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冀和祈禱。


春節,時間節點很有意思,總是在立春這一節氣的前后。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就到了,萬物復蘇草木更新。在這一重要的節點,除舊迎新、送冬迎春是這個節日的主題。對于過去一年的總結,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未來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冀和祈禱。


《流浪地球》在這個新年火了,其中幾句臺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是的,春節這一古老的節日,有太多的儀式和內容在于選擇希望。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效應源于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古希臘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愛神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鐘愛的少女結為伉儷。

貼春聯,門前張掛大紅燈籠、門上貼“福”字等習俗,象征“年年有余”的整魚,意味著“甜甜蜜蜜”的蜜棗……無不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和夢想。


在中國大地,至今很多地方依舊保留著“出天方”儀式。守歲至12點后,當午夜交正子時,農歷新年到來的那一刻,人們燃香明燭,行叩拜禮,敬祀天地神靈和五方之神。另一說是,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提燈籠向那一方向出行,迎接喜神。


是的,新的一年,希望在路上。春節是中國人事關春天的節日,事關希望的節日!自始至終,中國人在春節、在歡樂中編織著來年的希望之夢。


一年一年的春節,一樁一樁的儀式,一代一代的傳承,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得以延續和傳承。這其中包括我們堅守的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反映的是中華民族自然崇拜、天地人和、慎終追遠、報本思源的人文精神;包括中國人固有的強烈的家族觀念和家國情懷;包括中華兒女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冀和祈禱……


正是有了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深刻內涵,這一節日才如此有生命力,在全球更多的角落得以光大;


正是有了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深刻內涵,這一節日才如此值得中華兒女去認真品味;


也正是因為需要文化、價值觀和信仰這些深刻內涵,春節必須過得回歸本質,回歸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