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在越來越“短命”的時代,企業如何“長壽”?


作者:咨詢專家——譚宇軍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gh_a8d6397af2c5


阿里巴巴的一條愿景是“活夠102年”,很多人對此很摸不著頭腦:按照阿里現在的規模和發展態勢,“活夠102年”似乎是一個唾手可得的目標,而且跟業務、客戶、員工、股東毫無關聯,為何還要作為公司愿景呢?


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來思考,這個愿景還真的很有深意。如果你是馬云,現在規模大了、業務牛了、錢花不完了,你的愿望會是什么?不就是希望自己的事業能長久地持續下去嘛!秦始皇、漢武帝想長生不老就是一樣的道理。張三豐能成為武學宗師,不僅僅是因為他武功和境界高,有智慧和胸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活得長。所以,長壽對于人和企業來說確實很重要,馬云將“活夠102”年作為企業的愿景,確實有自己的道理。


而且,企業要做到長壽,還真不容易。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在過去50年里,世界上企業的平均壽命從55歲降到了32歲。


看到這個數據后心里不由地產生了疑惑:隨著時代的的發展,我們市場環境、設備、資金、人才、制度等要素無一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什么企業卻越來越“短命”了呢?


細細想來,筆者認為是以下兩個因素導致了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
越來越看不懂的世界;
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1、第一個因素:外部環境


1989年,崔健有句歌詞唱得好:“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近20年前,崔健就發出了那樣的感慨,到現在估計他已經無力“吐槽”了?,F在一談到外部環境,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VUCA”,易變、不確定、復雜、模糊,清一色的讓人頭大的詞匯,我們大部分人對這樣的詞匯都會持排斥甚至否定的態度,然而現實世界是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這十幾年,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問候不用打電話發短信了、出門不用帶錢包了、手機電腦不用打字了、汽車逐漸不用人開了......以前不識字會被稱為“文盲”,到了現在,不會上網成了新的“文盲”,處在落后的位置和被“淘汰”的邊緣,作為個人,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適應,只不過很多時候這個過程是無意識和難以感知的。


企業和人一樣,同樣需要不斷地去適應那個永遠在變化,在這個變得越來越快的世界才能生存下去,否則,現實的車輪將無情地從我們身上碾過,就如碾過柯達、諾基亞一樣。


2、第二個因素,競爭


都說商場如戰場,現在企業間的競爭更是全方位的,供應鏈、產品、渠道、成本、營銷、售后服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導致全面的潰敗,而且我們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元化:以前沃爾瑪的對手是家樂福,現在淘寶和京東加入了戰局;康師傅的對手也不再僅僅是統一,還有美團和餓了么。對手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強。


馬云曾經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F在看來,他已經做到了,這就是一個“如果你不改變自己,別人就會改變你”的時代,要生存和發展,我們就需要不斷地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低的價格和更無微不至的服務,戰爭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容不得半分喘息。


仔細琢磨,這兩個因素也是相通的,愈發激烈的競爭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和組織正在參與到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一樣,使得助推社會發展的力量愈發強大,社會的發展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如果一步沒跟上,可能就會被落得越來越遠。


我們確確實實是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每天都有無數的新事物涌現,讓我們目不暇接,很刺激,但對于企業來說,也很危險,稍有懈怠或者不慎,等待我們的也許就是萬丈深淵。


前段時間,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說了一句頗能引發大家共鳴的話:“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誠然,時代是無情的,但卻是有規律的,如果能掌握時代的規律,那我們就能駕馭這個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而如果無視甚至排斥時代的規律,等待我們的結果無疑是淘汰出局。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握時代的規律,以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甚至引領新的時代呢?


(1)保持憂患意識和適度焦慮


古語有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碧稍诠诓旧纤笥X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國家、企業、個人無不如此。龜兔賽跑的故事雖然簡單,但里面蘊藏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況且,我們的對手已不再是慢吞吞的烏龜,更有可能隨時隨地地冒出來。如果企業沉浸于龜兔賽跑的自我幻想中,結果很可能是被某只不知從哪冒出來的老虎吃掉。


現在都說是“焦慮”的時代,社會上充滿了焦慮的情緒,其實適度的焦慮是可以讓我們保持學習和改變的動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問題和風險是無處不在的,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定的焦慮感和警惕感來尋找自身的問題和可能面臨的風險,防微杜漸,保證企業健康、有活力地發展。


(2)、對新鮮事物和外部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新鮮感


眾所周知,小孩子因為對外部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能夠獲得大量的新知識,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是我們學習的重要手段,中老年人因為保持對新鮮事物的開放性而獲得了生命活力。對于企業來說,保持好奇心同樣是獲取新信息和保持活力的重要方式,我們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已有的成熟產品上而對新鮮事物充耳不聞。


1975年,柯達的工程師Steve Sasso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當他拿著當時只有一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給高管展示時,對方答復道:“這玩意兒很可愛,但你不要跟別人提起它?!庇谑?,當時的巨頭柯達遺憾錯失了一款未來將引領光影像行業發展的產品,并一步一步走向沒落。


可口可樂的發明則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一次小小的意外也可能創造出國際性的產品。


清政府夜郎自大、閉關鎖國,致使我們落后挨打100年,淪為他國的半殖民地,而新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幫我們實現了高速的發展,兩段截然相反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對外界保持好奇、開放的心態,積極探索向外部世界,見賢思齊,見能思齊,才能獲得發展和進步。



(3)在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創新,敢于承擔風險


現在社會上人人都在喊創新,但真正到了做上面,企業們卻往往發現無從下手。這往往是沒有用心聆聽用戶的聲音所導致的。如今的客戶需求日新月異,很多企業會抱怨用戶的要求越來越多,殊不知對用戶需求的無視和抱怨會導致企業失去創新的靈感,因為基于用戶需求上的創新往往能成為企業產品的重要賣點和商機。



20世紀50年代,松下電器生產的電熨斗經歷了幾十年的輝煌,暢銷不衰。但到了80年代,熨斗的銷售狀況越來越差。為了改進產品,被稱為“熨斗博士”的電熨斗事業部部長巖見憲一請來數十名不同年齡的家庭主婦座談,請她們對松下公司生產的電熨斗提意見,挑毛病。


座談會開始后好長一段時間都沒人發言,后來一位中年婦女突然大聲說了一句:“使用熨斗時電線拉來拉去太麻煩了,要是后面不拖一根電線就好了,那樣熨起來會更方便。”這話立即引起了一陣哄笑。電熨斗嘛,就是要用電的熨斗。沒了電線,這電從哪兒來?在場的人聽了都覺得好笑。


但巖見憲一聽了并沒有笑,他的神經仿佛被重重地刺了一下,眼前豁然明亮,他情不自禁地將桌子一拍,大聲叫了起來:“妙!好主意!不要電線的電熨斗。”不久,松下公司成立了研制無線電熨斗的攻關小組。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嘗試,他們終于發明出了無線電熨斗,這款無線熨斗也成為日本當年很長一段時間的暢銷產品。
蘋果公司也是洞察了用戶對手機的審美和操作便捷的需求,研發出了顛覆手機行業的iphone,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這就是用創新向世人喊出了自己的宣言:“這才是你們應該擁有的手機!”一舉奠定了自己在行業里的地位。


創新確實要承擔較大的風險,甚至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但只有敢于嘗試,才有成功的可能。可以說社會的一切進步都是在敢于承擔風險的勇氣中創造出來的:面對茫茫的海洋和未知的旅程時,哥倫布如果退卻了,那么巨額的財富和偉大的成就將與他擦身而過。



國內手機巨頭華為公司同樣認為:不冒風險才是企業最大的風險。只有不斷地創新,持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生存下去。(《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


(4)、走出舒適區,敢于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和改變確實是很困難的一個過程,因為過往的做法往往幫助我們取得了現在的成就,而且我們很難看到自身的短板和缺陷。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企業和人一樣,很多固有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尤其是當這些習慣造就了之前的成功時。


但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競爭激烈、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的資源和經驗很容易被新的成功法則所替代,如果我們一貫固守過去的成功和經驗,江山易主只會是時間問題。而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更應該從自身出發尋找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激烈。年邁的雄鷹需要獲得重生,往往需要拔毛斷喙,這就是在獲得成功之后用于否定過去的勇氣。


美劇《越獄》的男主角Michael假死后,其墓碑上刻了這么一句話:“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欲變世界,先變其身)”這句話給企業家的啟示是:企業需要做的不僅僅是隨波逐流或者緊緊守住自己的舒適區,更應該積極改變自我,進而成為改變環境、引領行業和世界的積極力量。


達爾文說過:“自然界生存下來的,既不是四肢最強壯的,也不是頭腦最聰明的,而是有能力適應變化的物種?!逼髽I要戰勝環境,就必須不斷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進而駕馭環境,達到了這個境界,環境和變化將不再是我們的對手和挑戰,而將成為助我們基業長青的動力與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