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你會溝通嗎?“三分鐘,三句話,三頁PPT”你就該搞定一切


作者:文化專家--黃超(同心動力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gh_a8d6397af2c5)


作為一家躬身于中國企業經營管理實踐近20年的管理咨詢機構,同心動力的關鍵行為準則中有一條“三分鐘,三句話,三頁PPT”,作為所有同心動力人非常重要的一個行為要求:

?

核心結論匯報需要在三分鐘內完成;

核心要點不允許超過三句話;

三頁PPT能夠搞定的事堅決不用四頁PPT。

?

核心結論匯報需要在三分鐘內完成;
核心要點不允許超過三句話;
三頁PPT能夠搞定的事堅決不用四頁PPT。

這是我們在經歷了無數次匯報、溝通、講解方案后經驗教訓的總結。

無獨有偶,很多人都知道,麥肯錫30秒電梯理論是麥肯錫要求他的每一個業務人員,都必須具備在30秒的時間內向客戶介紹方案的能力。在企業的整體運營中,30秒理論對企業的發展、團隊的執行與溝通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現在人們似乎習慣了把簡單事情想復雜、搞復雜,復雜化的呈現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我們總是以為復雜才顯得有技術含量,復雜才顯得多么有水平。

一次講標不整個一個小時好像講不清楚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一篇文章要是沒有個5000字都不好意思發表;
一次演講不講個2個小時好像不能體現出自己的水平……

但是這樣慣性的復雜化更多的是一種一廂情愿,而不是從客戶、聽眾和讀者角度來考慮。

近期,看到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了一篇Mark Goulston的文章《聰明人說話,從來不會超過40秒》,有一段話給我印象深刻:
一旦你講得興致盎然、滔滔不絕,就會很難發覺自己處于“討人嫌”的境地。你甚至不會發現其他人正善意地試圖插話,或者正試圖離開(很有可能是覺得你實在太煩了,想趕快逃離)。

Mark Goulston認為與人談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你的談話在點子上,具有相關性和準確性。但是在下意識的情況下,你說得越多,就會感到越放松。沒錯兒,這種感覺還挺自在愜意。但是對聽者而言,實在是枯燥乏味。

第二個階段,你有著強烈的“說話欲”,以至于注意不到其他人是否在聽了。

第三個階段,發生在你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了,但意識到要把聽者帶回到正題上的時候。

如果在看上去是“談話”但實際上是“獨白”的第三階段,你無意中注意到聽者已經開始對你不耐煩了,你會怎么辦?

當我們的溝通進入到第三個階段的時候,你本該采取的正確做法是引導“無辜的受害者”(聽者)說話,你來傾聽,形成互動。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說得更多,以再次重拾聽者的興趣。

是的,人性深處有一種共性:被傾聽與理解,我們渴望被傾聽。也正因為此,傾聽成為一種藝術,傾聽是最好的恭維,傾聽可以更好的解決人性的剛需。

進入第三個階段的談話,對于我們自己而言是人性,但是對于聽者而言,也就意味著反人性,如果對方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怎么可能獲得他的好感呢?

不知道大家有否關注過紅燈的時長?

有調查顯示,行人對路口紅燈的等待時間忍耐限度是60秒,因此信號燈設計的紅燈時間最長都不應超過60秒,否則將導致闖紅燈現象增加。當然,國內的一般路口為行人設置的紅燈時間是64秒至126秒。是啊,我們遇到這種長時間的紅燈的時候總是會顯得不太耐煩。

溝通又何嘗不是如此?

談話前20秒鐘,你面前的燈是綠的:只要你的話和談話內容相關并且顧及到他人,你的聽者是會喜歡你的。但除非你是個非常有天賦的善談人士,不然凡是說話超過30秒的人,都會讓聽者覺得其嘮叨、令人厭煩。

所以在接下來的20秒鐘,燈是黃的——人們會開始對你的談話內容逐漸失去興趣,認為你啰里啰嗦。

在40秒鐘的時候,溝通的燈或許已經變紅了。

沒錯兒,偶爾你會想闖紅燈繼續講話,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最好停下來,否則就危險了。

相信在工作中,我們也經常會做這樣的蠢事:

把一份報告寫得天花亂墜,足足有幾十頁word或者PPT;
向領導匯報工作進度的時候,常常花費一個小時;
會議中,向大家介紹某個項目的時候,拖拖拉拉好幾十分鐘才說完……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浪費了許多時間不說,領導對你的態度又是如何呢?是津津有味地在聽你胡扯漫談,還是緊皺了眉頭,表示對此很不滿意?相信大多數是后者。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溝通經歷,對方跟你說話,如果超過5分鐘以上,而又沒有新意,雖然你考慮到對對方的尊重,眼睛還看著他,偶爾也附和一下,但基本聽不進去任何內容!

換位來看,我們必須三句話、三頁PPT,最多三分鐘內“搞定”對方,至少讓對方對于我們的話題感興趣,引爆他繼續與你溝通下去的爆破點。

“三分鐘、三句話、三頁PPT”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時:

一是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事先對于客戶的理解和分析、對于要匯報事情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
二是把握重點、要有焦點。
三是溝通一定要有邏輯、要有層次感。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在今天這樣一個節奏極快的時代,我們的能力=心態*溝通*知識,也就是說,我們的能力能否得到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溝通能力,取決于我們會不會說話。

從某種角度而言,在溝通方面,復雜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清晰簡單卻是一件很難的事。“三分鐘、三句話、三頁PPT”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的溝通能力,可以讓我們檢視自己:我們真的會溝通嗎?

據說,一般人說話一分鐘在200字左右,
三分鐘也就是600字左右,
看來我又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