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咨詢專家--李洪建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員工離職,本來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如何對待離職員工折射出一個企業的文化。對于企業來說,員工離職當然會造成一些損失,同時給企業帶來一些風險,比如商業機密的泄露、客戶的流失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即使是再優秀的公司、福利待遇再好的公司也不可能避免員工的離職。
馬云說,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1、錢,沒給到位;2、心,委屈了。這說到底就一條:干得不爽。
員工臨走還費盡心思找靠譜的理由,就是為給你留面子,不想說穿你的管理有多爛、他對你已失望透頂。這話看似是站在員工的立場分析原因,其實也是在為管理者提醒,要時刻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避免員工的流失,人才的流失。”
1、阿里巴巴
作為中國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是怎樣對待離職員工的呢?
1、每一位離職員工的工號都予以保留。
2、舉辦“阿里校友會”,重聚前員工。
3、離開公司的員工們仍然可以跟阿里巴巴傾訴他們的工作方面的訴求,阿里會評估雙方是否有機會合作,去主動支持他們。
4、馬云曾說,他希望世界五百強公司的CEO中有二百位來自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種種做法折射出其對前員工的態度,其實也是其企業文化的具體表現。
2、海底撈
餐飲行業的佼佼者海底撈又是如何對待離職員工的呢?
在海底撈有個說法,叫“嫁妝”。一個店長離職,只要任職超過一年以上,給8萬塊的嫁妝,就算是這個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給。
張勇(海底撈創始人)解釋:因為在海底撈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長以上,都對海底撈有貢獻,應該補償。
海底撈至今十幾年的歷史,店長以上干部上百,從海底撈拿走嫁妝的,卻只有三個人。這充分說明了海底撈員工的忠誠度之高。而究其原因則是,真誠地善待員工。試問有幾家企業在員工離職時會額外支付給員工一部分費用?不用說額外支付,就算是不克扣離職員工的工資就不錯了。想要留住員工?那就善待員工。
3、Google
如果哪家公司能夠稱得上偉大,那么谷歌應該是其中之一。這家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的企業,其企業文化也總是為人津津樂道。那么她又是怎樣對待離職員工的呢?
2016年4月,飽受優秀員工離職之苦的Google,著手在內部建立創業公司孵化器Area 120。Google團隊成員可以申請加入孵化器,全職研究喜歡的項目,工作幾個月之后,提交具體的商業計劃。他們有機會收到Google的投資意向書,由Google投資建立一家新公司。
這一措施成就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雙贏,它不僅可以減少員工因創業而離職的行為,而且為Google拓展市場和業務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員工創業提供了機會和支持。
4、麥肯錫
管理咨詢界的巨頭麥肯錫,將員工的離職視為“畢業”,畢業之后麥肯錫的前員工都是“麥肯錫校友”。這些校友在畢業之后無論去世界上哪一處麥肯錫的辦公室,都會收到熱情的招待。從麥肯錫走出的這些人中,有一些甚至成為了世界五百強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而且,麥肯錫將離職的人視為潛在的客戶,而非競爭對手。
如何對待離職員工體現了一個企業對待員工的態度,表明了企業視員工為何物。
當今互聯網行業的挖墻腳現象屢見不鮮,而作為高技術行業,優秀員工的離職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和潛在的風險也自然不可低估。任何企業都要面對員工離職的問題,而離職之后,兩者之間的關系大概有這么幾種:
1、形同陌路,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2、前東家出于對商業秘密、技術等方面的保護,而設法打擊離職員工;
3、離職員工進入了競爭對手的公司,為競爭對手效力;
4、前東家與離職員工依舊保持著良好的感情甚至保持著聯系,更有甚者離職員工與前東家成了合作伙伴。
?
顯而易見的,也許第四種關系更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但是如何做到呢?
一,企業與員工能夠形成良好的關系甚至感情的原因并非多高的工資、多好的福利待遇,而是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如果一個企業的文化能夠贏得多數員工的認同,那么這種文化就能夠形成一種感情紐帶,將員工與企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即使是某天員工離職,這種感情也許會依舊存續,而這恰恰能夠降低員工離職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比如,滴滴出行CEO程維是從阿里巴巴離職。曾經和同樣是阿里出身的王剛說,“我們絕對不能拿騰訊的投資”。盡管騰訊在B輪進入到滴滴。但是程維與阿里之間的良好關系,對于阿里而言仍然是一筆良性資產。
二,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是維持企業與員工之間良好關系的重要手段。阿里和谷歌相信員工能夠做出成績,有所創造、有所創新。因此它們會為員工的創新行為提供支持,即使創新失敗,也不會打擊員工的士氣。谷歌是個創新氛圍濃厚的企業,但是在其歷史上創新失敗的案例也并不鮮見,比如谷歌眼鏡、wave、Google Video等等。即使對于失敗的創新行動,谷歌依舊給予創新團隊以相應的獎勵,從而避免創新動力的減弱。
?
三,建立與離職人員的聯系機制,真正的將離職人員群體視為一個人才庫,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吃“回頭草”。馬云說,除了3萬在職員工,他還有5萬多后援。這5萬多后援,其實就是離職的“阿里人”。這些人有的離職創業、有的去了競爭對手的公司。但無論怎樣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于阿里都是有利的。
?
阿里一開始拒絕投資離職員工的創業項目,但是后來它的政策改變了,開始投資離職員工的創業公司,而它的這一政策也恰恰得益于其于離職員工的良好關系。畢竟沒有哪個企業會對好的投資項目說不(除非它沒有資金)。
人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在商業社會里, “相忘于江湖”也許會讓人(企業)失去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