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隱性知識與文化咨詢“軟硬件”


作者:咨詢專家--董朝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企業文化”這個詞幾乎人人聽過,但很多人不能表達清楚究竟什么是企業文化,不同的人、不同的專家學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觀點,對企業文化的定義也存在諸多版本,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卻難以達成共識。其實,企業文化里面,潛在一些隱性知識,正是這部分隱性知識的存在,使得人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文想探討的是,管理咨詢機構有責任將企業文化簡單清晰化,讓更多的企業或個體對文化有明晰的認知。而文化咨詢工作本身應該如何操作才能更有效,文化咨詢本身是否存在隱性知識,這就是本文提到的文化咨詢“軟硬件”。


1、何謂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對人類知識的哪些方面依賴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信仰的因素是知識的隱性部分所固有的。
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顯性知識,而將后者稱為隱性知識。


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2、隱性知識的特征


隱性知識普遍具備以下特征:


?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隱性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隱性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 個體性,隱性知識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隱性知識并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里需要區別“個體性”與“主觀性”。


? 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隱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于隱性知識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 情境性,隱性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系的,它總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隱性知識的很重要的特征。


? 偶然性與隨意性,隱性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 相對性,這里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隱性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


? 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種隱性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隱性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3、文化管理咨詢的“軟硬件”


一些企業再著手文化建設及管理工作的時候,往往會尋求第三方咨詢機構的協助,那么為什么這些企業不自己著手實施。事實證明,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人力資源部,卻缺少企業文化部,他們選擇人力資源自己做,企業文化外力做。


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企業管理的實踐積累越來越多的時候,企業文化的作用就越來越顯得明朗起來,之前忽視文化的一些企業,越來越覺得文化的重要性,這個時候,他們想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想用文化帶來管理的提升,推動組織的變革,凝聚團隊共識,真正的為企業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因為客戶清楚,管理的本質還是管人,強力的管控及制度的約束會使企業失去活力。

?

但是,企業文化咨詢真的僅限于此嗎,或者說企業文化管理工作究竟做什么,很多企業并不清楚,那么企業文化咨詢項的內容究竟有沒有固定的結構組成?到底是什么結構?這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

也就是說,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卻對文化管理工作沒有統一的和清晰的認識,這是大部分企業所處的狀態。消費行為的基礎就是存在需求,進而產生購買行為,在購買的之前,還會針對商品的特性、價格等要素進行對比,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文化管理咨詢也是這樣,前期會有商務談判、項目競標等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客戶前期的選擇過程。



那么,客戶在選擇咨詢機構招投標的過程中,也就是貨比三家的過程,看看到底這些機構能夠給企業帶來什么,他們能夠帶來的這些東西,是不是企業所迫切需要的,也就是對癥下藥的過程。


如果將咨詢公司比作醫生,將企業比作患者,醫生的診斷和藥方能否治愈患者的疾病,事先并不知曉,患者會根據醫生的名氣、治療的經驗來選擇相信他,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講,他們自身完全沒有判斷能力,只能選擇相信。


這里注意一點,醫療行業和咨詢行業的成熟度并不在一個水平,如果說醫療行業發展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那么,咨詢在中國也就幾十年的發展,所以基于這個角度,客戶選擇咨詢機構的理性因素會更少,第一會盡可能選擇名氣大,規模大的,第二可能會選擇價格低廉的,第三,可能才會真正從咨詢機構的方案中,盡可能的窺探出有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今的商品市場,已經非常透明,利潤很低,比如電子產品,手機生產商,都在拼配置,顧客對于哪款商品什么樣的配置一清二楚,在品牌影響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肯定會選擇硬件配置相對較高的手機。這放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兩個企業,一個是樂視TV,一個是小米科技。



這兩個企業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發展速度非常迅猛,甚至可以說是引領了各自行業的發展,掀起了比硬件,拼性價比的浪潮,同時,消費者是從中獲益的,有人說,沒有小米,現在我們用的手機不可能如此智能和價格低廉。小米和樂視做了什么,他們就是將手機和電視的制造硬件及成本顯性化,換句話說,就是將原來消費者不懂的東西,讓消費者清晰,讓消費者很明白的去選擇商品,而之前,消費者購買手機可能只是看看屏幕大小,是不是彩色的,有沒有攝像頭,再看是不是名牌,諸如此類最基本的信息,做出選擇,對于消費者而言,頗為無奈,對于社會甚至行業來講,實屬幸事。


如果將文化咨詢作為一個商品來講,身為一家咨詢機構,是不是也存在義務,將文化咨詢中的某些不為人熟知的內容進行梳理,整合,提煉,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也就是說咨詢也可以分“軟件和硬件”,暫且不談這樣做的難度系數和可行性,至少筆者認為,這樣做對整個行業來講,絕對是一種引領,也可能就是未來的趨勢。



一方面,可以讓客戶和咨詢機構對咨詢內容更好更快的達成共識,目前來講,只是基于項目建議方案的講解及溝通,這和建議書的質量,講解人的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很主觀,也非常片面。更重要的是,對咨詢界本身也是一件好事,近年,咨詢企業逐漸增多,水平參差不齊,有一些咨詢機構專門靠“忽悠”來贏得回報,并沒有實質的內容,他們做文化項目,就是寫個手冊,做兩張宣傳海報,然后做幾場洗腦式的培訓,僅此而已。而有的企業,是靠真正的為客戶解決問題,為客戶可持續健康發展助力而存在的。


如何讓客戶區分那些才是后者?在這里筆者引入一個概念,文化咨詢“硬件+軟件”:


? 所謂的文化咨詢硬件,就是咨詢的成果,硬的東西,一二三,非常清晰,可以是文化手冊,可以是調研診斷報告,或者幾場培訓;


? 所謂的軟件是什么,就是那些隱晦的、很重要的但沒辦法用語言清晰表達的東西,比如咨詢的方式,開放參與式的體驗,挖掘問題背后的問題,創造超越客戶預期的實際效果等等。


無疑,后者才是未來咨詢的方向,恰恰這些軟件是結果導向的,沒發生之前,無法提前精確報價,未來的咨詢內容,一定是會逐漸清晰和明朗的,客戶對于文化咨詢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深入,好的咨詢機構一定是和企業建立一種長期的顧問式合作關系,因為客戶分得清,誰在真正為他們思考,因為客戶知曉,誰為他們解決了棘手的問題,誰給他們制造了驚喜。


分清咨詢的軟件和硬件,很關鍵;

識別除咨詢硬件之外的軟件,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