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咨詢專家--張巍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漲熱潮,“互聯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匯。“互聯網+”模式已經成為眾多創業者的開口閉口詞,“互聯網+”思維已經成為大小企業主的必備意識和能力,“互聯網+”培訓已經成為諸多商學院大力吆喝的新進課程……,
?
當“互聯網+”充斥著和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無時無處不被“互聯網+”時,我們更應該靜下來想想,我今天被“+”了沒有?我們更應該“+”些什么?
?
“互聯網+”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后來進入到產業體系,最后上升到國家戰略。互聯網體現了一種科技形態,這樣的科技形態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融合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便稱之為“互聯網+”。
回顧“互聯網+”的演生經過,不難看出,“互聯網+”只不過是科技手段與傳統生產力創造環節的全方位融合,然而,對于當下的企業,當今的中國,有一種“+”更為迫切,那便是--“文化+”。
如果從理論上給文化作一個闡述,文化首先是可知可感的價值體系,其次是可觸可摸的符號體系,最后體現為規范行為的制度體系,更深層次是理想信念的信仰體系。在現實的企業經營管理中,究竟有哪些“文化+”呢?
1、“文化+信仰”
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文化的力量,總是想方設法把自己搞的很文化的樣子,但如果文化沒有信仰,則是空洞和沒有內容的擺設。
當下,為數眾多的中國企業執迷于速度情結、規模情結、名望情結,規模擴得太大,步子走得太快,形象做得太過,靈魂早已跟不上腳步,其生存內涵極度缺失。
?有些企業“行而無信”,他們很實際,從不在信仰、信念、理念等虛無的方面浪費一丁點兒的時間。行而無信,孰不知,人無信之,便無人仰之。
?有些企業“拈手信來”,他們喜歡信,容易信,所以拈手信來,什么都信;他們儒釋道通信,文史哲兼容,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明將企業從頭到腳武裝起來。拈手信來,孰不知,信的太多,相當于無信。
?有些企業“言勝于行”,他們信,他們不全信,他們只信自己的,但就是只信不行、只說不做的假把式。言勝于行,孰不知,言勝于行,還不如不言。
在中國的商業生態中,信仰,已經越發崇高,但越崇高就越不接地氣,越崇高就越飛越遠,越崇高就摔得越疼。
對中國某些企業而言,信仰,已經變了味道,已經成了他們顯擺的談資,已經成了濃郁的妝點,更有甚者,所謂信仰,只是他們油嘴滑舌上的噱頭,以此招搖撞騙,只是他們身上“皇帝的新裝”,炫耀著虛無的存在,而不在乎露出赤裸裸的靈魂。
文化+信仰,讓文化更可信賴,讓信仰有家可回。
2、“文化+管理”
從最初的科學管理,到之后的管理叢林的繁茂,再到以精益管理為代表的全面質量管理,乃至于之后的學習型組織等等,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各時期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最佳試驗田。
當依靠資源獲取與政策行政紅利慢慢成為過去式,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做內功,更加注重管理的作用,于是,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集團管控、制度流程管理等模塊化的管理提升開始慢慢進入到企業中來。于是乎,最漂亮的鼻子、最漂亮的眼睛、最漂亮的嘴巴、最漂亮的耳朵拼湊到一起,成就了一張難看且面目全非的臉。
對于企業來講,最好的管理不是各個管理模塊極致化的堆砌,而應是各管理行為相互匹配協同成企業最為合適的管理系統,管理的系統性和兼容性更難衡量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協調性和有序性,而扮演各管理行為之間粘合劑的,便是文化,文化應該+管理才對。
?文化有沒有與戰略協同,引領戰略規劃的制定,支撐戰略路徑的實現;
?文化有沒有納入人力資源的“選-用-育-留”體系,選擇符合價值倡導的人,提拔認同公司道路的人,剔除偏離企業信仰的人;
?文化有沒有促進組織協同,從而消弭不同人群的差異或沖突,助力集團整體價值的持續最大化;
?文化有沒有真正融入制度流程體系,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這些,應該是企業更為關注和旨在提升的問題,而非機械和迷茫的游走在各管理模塊之內。
文化+信仰,讓文化融入管理,讓管理不再兩張皮。
3、“文化+品牌”
任何一個組織或企業,都面對兩個現實的問題,也都需要持續強化兩種能力。一個問題是對外獲取資源求發展,與之對應的是獲取資源的能力,也就是組織的形象與品牌,另一個是對內整合資源求效能, 與之對應的是整合資源的能力,也就是組織的領導與管理。兩個問題始終存在,兩種能力都需加強。而從軟性的角度說,文化與品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恰恰是兩個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是兩種能力的培育之道。
對于文化,不少的企業只是指內部說說,從外部看來,這個企業完全不是墻上說的那樣;對于品牌,不少的企業則是外面吹吹,從內部來看,自己的員工都會覺得肉麻。文化與品牌不可割裂,否則企業就像是得了精神分裂證,里面外面都不討好。
文化主內,對內凝聚組織員工的意志和共識,強化和提升組織員工對于組織的信賴,在員工眼里,企業有沒有譜看文化;品牌主外,對外拉近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的關系,強化和提升外部伙伴對于企業的信賴,在客戶眼里,企業有沒有譜看品牌。
有什么樣的內部文化,就應該有什么樣的外部品牌,企業應該輸出自己的文化信仰,讓外部客戶成為自身的擁躉,如同蘋果和google一樣,用顛覆的信仰團結起了全世界的“果粉”和“谷哥”;有什么樣的外部品牌,就應該有什么樣的內部文化,企業應該用自身的品牌塑造倒推內部管理,讓員工為此傾心傾力貢獻價值,如同星巴克一樣,以奉獻最美咖啡體驗為宗旨,吸引和培育著全世界最優秀的咖啡行家。文化品牌一家人,文化品牌不分家。
文化+品牌,讓品牌由內而生,讓企業真正表里如一。
4、“文化+變革”
任何組織都有其文化的特質,通常稱之為企業的文化傳統,或者叫DNA,就如同組織成員經常會說:“我們一直是這樣的(這樣挺好)”;同時,任何組織又必須擁有改變自己文化的動力,通常稱之為企業的文化創新,就如同組織成員經常會說:“我們不能這樣下去了”。兩個力量充斥在組織中相互角力又相互依存,但一個健康的組織和企業,總是該改變的力量大于傳統的力量,而不是平衡。
在一個充斥著不確定性的時代,變是唯一不變的法則,唯有時刻在變,才能始終不變;唯有執著堅守住自己,同時不斷創新著自己,才會跑在時代的前頭,給世界一種顛覆。正因如此,我們再也不能機械和表面化地看待文化,再也不能孤立的看待文化與變革,我們應該“文化+變革”才對。
企業文化的最高階段是組織文化變革。企業家必須要學會以文化的手段來推動和導演一場企業變革,從而推動企業的持續成功。
我們必須要傳遞一種“不得不變”的緊迫感,讓團隊適當焦慮,為團隊注入變革的最初動力;我們要描繪變革的愿景,以此為指引,導引團隊為之不懈努力;我們要制定變革的路徑,讓文化理念為變革護航,讓具體行動為變革蓄力;我們要適時分享變革的成果,讓每一個人在變革中得到好處、看到希望……我們必須時刻對為何要變、變成怎樣、如何去變有著清醒的認知,用文化的思維激發企業積極的改變。
文化+變革,讓文化導演變革,讓企業持續變得更好。
互聯網+,為中國企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科技手段革新商業模式、優化生產流程、增強客戶體驗、延伸價值附加。而相對于互聯網,文化作為一種軟性的思維力量,更應該為中國企業造福。文化+,讓企業有信仰,讓管理更協同,讓品牌更卓越,讓小鎮更有特色,讓產業更有情懷,讓商業更有道義……
?
讓文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