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咨詢專家--黃超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咨詢
進入三月,又是中國的兩會季,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世界進入“中國時間”。中國兩會,越來越成為世界判斷全球走勢的重要考量。
兩會委員和代表們參政議政,并會提出大量的提案。在此,筆者也提個提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和宣傳層面。中國的強大,中國的全面走向世界,需要中國文化的支撐,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輸出。
應該說,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國內各種思想理念多元化,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進一步明確清晰、繁榮發展中國文化,尤其是確保文化核心得到廣泛認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在當前關鍵時期,擺在所有中國人民面前的嚴峻課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出臺多年,但總給人感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至今能停留在文字層面,停留在標語口號和宣傳上。
?
其實,文化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或組織的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從精神成果的特有屬性和內在規律來看,任何文化都包括虛體部分和實體部分,虛體部分就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等,實體部分則是承載文化精神價值、價值觀念的物質基礎和傳播形態及載體。
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體現,是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力量源泉,是一個民族、國家或者具體組織的精神家園,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
后者是文化之“體”,是文化實現教育功能、以文化引領人的思想和行動的重要途徑,是文化生產力的重要依托,決定著文化精神價值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魂”與“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統一于精神生產和文化建設的實踐中。“靈魂附體”才是關鍵。只有確保文化核心真正落實到政府行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民行為當中,才不會讓文化建設“空洞無物,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離開了“體”,“魂”就無所依附,難以傳播,文化的精神價值就難以實現,就難以發揮教育引領的作用。
不管是在具體的組織文化管理層面,還是在國家文化建設層面,對于我們到底需要倡導一種什么樣的文化,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兩點:
1、需要清晰化!而不是模棱兩可
比如,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底包括什么內容,沒有人能夠簡單的說清楚。中國的價值觀是什么?對于美國,中國曾經清楚的表達過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嗎?對于中國的百姓,中國政府在各個層面表達過自己的價值觀嗎?沒有。因此,個人認為,我們需要用高度凝練的表述清晰、簡單、核心突出的來闡明我們所倡導的價值觀和理念。
2、需要遵循民意
比如,民眾強調民主、強調以人為本,官方就應該倡導這樣的文化,否則,談不上廣大民眾的認同。總而言之,組織的價值觀可以有很多,當組織面對管理的各個方面時,都會有價值觀的判別問題,但我們一定要牢記,價值觀體系一定要系統、簡明扼要、實用實效、來自于優秀文化實踐。否則,很難在“體”中得以體現。
我們可能注意到,即使是我們政府資助的、在其它國家不斷放映的國家形象片,效果為什么總是不好?很有可能其并沒有蘊含中國特色又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價值觀。相反,很多人喜歡一些美國電影,原因何在?因為里面經常傳達出很明確的價值觀,善戰勝惡,美德終究會有好報等某種意義上更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價值觀,這才是文化軟實力的生命所在。
一旦擁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那才是剛剛完成了1%的工作,另外99%的工作就是:努力讓這些價值觀在國民、在公務人員身上得到生動的體現。這是一個“重復”和一貫堅持價值觀和文化的過程,也是最為艱難的過程。這就必須涉及“靈魂附體”中的“體”的問題。
談到“體”,《人民日報》相關文章指出:當代中國文化之“體”有多種形態,包括國民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小說、電影、戲曲、動漫等)。個人認為,上述談到的這些“體”重要,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最為重要的:在于執政黨、各級官員帶頭怎么去做,在于我們的體制和機制向哪個方向引導,在于各級政府到底營造一種什么樣的社會氛圍,這是“體”的核心。
從大量民眾曾經關注一個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的行為(從他上任時被人拍到拖家帶口坐經濟艙,并身背雙肩包,排隊用優惠券買咖啡,到全家人擠旅行車去大使館等“平民秀”行為)對于中國文化的沖擊來看,各級官員、政府的行為很關鍵,因為普通民眾并不關心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官員說了什么,他們更加關注、更加看重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官員在做些什么!其實駱家輝宣揚的不是美國價值觀,是我們丟失的曾經的美德,而崛起的中國目前要面對的敵人不是美國,而是自己,是腐敗的政治體制與覺醒的公民意識之間的矛盾。
發展文化必須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作保障,但是如果“體”僅僅是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文化產業,而不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離開各級政府、官員的帶頭作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依舊會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很難起到實效,最終還可能落一個“文化革命”“文化運動”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