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咨詢專家--劉燕燕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咨詢
很多企業通過聘請外部專家,調動企業集體力量,歷經長期的調研,之后,又匯集集體智慧對企業文化進行文字的雕琢,最后經多方努力終于將新鮮出爐的企業文化呈現在大家面前,然后將設計精美的企業文化手冊發放給每一位員工。
事實證明,做出精美的企業文化手冊只是踏出了企業文化建設工程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后面的企業文化深植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才能讓企業文化真正在員工心中生根發芽!走好企業文化深植的第一步異常關鍵。
那么,如何走好企業文化培訓的第一步呢,很多企業文化工作者往往采用培訓的方式來進行,下面我就來說說培訓這點事兒。
企業文化培訓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大型的授課式培訓,有小型的授課式的培訓,有講課和互動研討的相結合的培訓,也有比較有創新性的培訓(如企業文化共識營等),當然,不同的培訓方式所達到的培訓效果也不一樣,在中國電科項目上,我們就如何有效進行培訓也進行了多次溝通,培訓方案也是幾易其稿,在每一次更新方案的時候也進行了相應的思考,筆者認為要做好培訓工作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視企業特性而定。
不同企業的性質不同,有的是大型央企,有的是有些刻板的國企,有的是靈活創新的私企;不同的企業從事的行業也不同,有科技創新性企業,有能源企業,有金融企業;這也就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對不同的培訓方式有不同的偏好。
像中國電科是電子科技行業的大型央企,集團全體員工共有15萬人,如此大規模的人員,要做到企業文化全員覆蓋,采用傳統的培訓方式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為了使培訓更加有效果,項目組決定采用若干種培訓方式相結合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培訓人員采用更加定制化的方式,也會在已有的培訓中加入特定化的環節與元素,真正做到針對性,有效性。
第二:視培訓人員特點而定。
這次給中國電科做培訓方案的過程讓我深刻體驗到了要認識培訓對象的特點是何等重要。
開始的時候,我們按照慣例的做法,為其高層設定了共識營,因為我們之前使用過這一工具,并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得到了客戶的認可。我們按照常規準備了共識營相關的材料并發給客戶。
之后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會“共識營能夠在中國電科順利推動嗎?”客戶不斷地向我們強調:“我們的高層領導是見識過各式各樣的培訓的,參加過的中央級的培訓更是數不勝數,這么多高層領導要聚到一塊的時間一年也不過兩次,我們要非常規性地把他們聚到一起,我們如何確保共識營有足夠的特色和不同尋常?我們如何保證共識營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為讓客戶對共識營的流程和細節有更加清晰地把握,我們又對共識營的材料進行詳細的修訂,包括每個環節到底是如何進行的,每個環節運用的咨詢工具到底是什么、可能會出現的風險與規避方式等等細節的說明材料。
從之后的客戶反饋來看,盡管他們看到了細致的說明材料,他們還是有些隱憂,畢竟他們都沒有親眼見到共識營到底如何進行的,心里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這點我們十分理解。因為所有的準備工作只有做到萬無一失才是成功,若有絲毫的閃失就是功虧一簣。
在所有的工作完結之前,一切的準備工作都不能有任何的馬虎。再三思考后,我們還是決定先在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人員中安排一個體驗式的共識營,讓這些深度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人員能夠邊參與邊思考,力求使真正的高層共識營取得很好的效果,不過由于能夠把這些人聚在一起的大會臨時取消,所以此次行動也未成形,我們還要進一步地修改培訓方案。不過,經過這次曲折的經歷,也讓我們了解到在推行各種方案的時候,一定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思其所想,了解什么是他們在意的,什么是他們顧慮的,什么是他們想要的等等。
第三:根據客戶需要對方案進行個性化定制。
第三條建立在以上兩條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把握客戶的性質、特點、特色化需求的基礎上,向客戶提交個性化的方案。這里的個性化并不是背離傳統,標新立異,以嘩眾取寵的方式吸引客戶的眼球,而是基于我們長期的咨詢經驗,將我們所掌握的咨詢理論、咨詢方法、咨詢工具進行靈活地組合,正所謂“內容不變,變化的只是形式”以適應不同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要做到很好地應對不同的客戶,我們就要在扎實掌握咨詢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們不能因為有了先前的模板和范式,就按照固定的套路如數出牌。
以上是就培訓一事反復商討修改的過程的一些想法和經驗。希望為項目中遇到類似情況的大家提供些許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