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世春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吳世春,被譽為投資界的“快狼”,互聯網圈子的“人脈王”。
被譽為投資界的“快狼”、互聯網圈子的“人脈王”的吳世春,第一筆投資僅以40萬元,就獲得了6億元的回報,比當初的投入整整翻了1500倍。
吳世春是如何投資成功的?在這背后,吳世春又有著什么樣的思考?
以下,Enjoy:
吳世春,被譽為投資界的“快狼”,互聯網圈子的“人脈王”。
吳世春的投資故事,是標準的一戰成名。2009年,吳世春投出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筆投資——40萬元,占股20%,投的是手機游戲《大掌門》的開發商玩蟹科技。
4年后,玩蟹科技以以17.39億元的價格,被掌趣科技全資收購,吳世春的40萬元獲得了6億元的回報,比當初的投入整整翻了1500倍。憑借玩蟹科技,吳世春在這個圈里,既得了名,又有了利。
1
01. 成長的必要條件是“一萬個不斷加難度的小時定律”。
人只有在困難和挑戰中,才不斷成長。拿谷愛凌舉例,要想成為冠軍,就要不斷挑戰自己極限,要與高手過招。
02. 內卷三大定律:
內卷第一定律,又被稱為預期定律。
描述了內卷作用的效果,人受到內卷作用,努力的價值就會降低,回報的預期會發生改變。一個人努力的預期回報和內卷程度成反比,跟組織的成長空間成正比。
內卷第二定律,又被稱為躺平定律。
任何人經受內卷后都會想保持佛系或躺平的狀態,直到他的心力強大到能使他改變這種狀態為止。簡單的說,內卷導致躺平,心力會改變人的躺平狀態。
內卷第三定律,又被稱為逃逸定律。
在社會金字塔結構中,同質化的努力是無法從內卷中逃逸,要么向下沉獲得降維攻擊能力,要么從高風險中修煉異質能力。
03. 什么叫降維打擊?
舉個例子,一線已過時的模式+二線中不溜的團隊+去三四線城市里重新做一遍=穩穩的賺錢。
04. 不過度擔憂結果,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從小成功不斷獲得正反饋。庸人總說“如果”,普通人總問“結果”,高手只分析“因果”。
05.找到自己同時熱愛和擅長的事業,你的熱愛是你的熱情最大的防腐劑。人無法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上長期堅持發揮最大潛力的。
06. 每一天給自己定投,才會有別人看起來的天賦異稟、天生堅強。不管是定投的是認知還是心力。
07. 建立一個優質朋友圈子,你的認知基本上會是你圈子成員的認知平均值。圈層之間的認知差異是很難靠思維能力彌補的。
08. 人只能賺到非常懂的專業錢和完全不懂的傻錢。人特別要學會在不懂領域賺錢。人在半懂不懂時和不懂裝懂時是很難賺到錢的。
09.置頂自己的賺錢能力,世界上絕大多數問題都是賺錢能力的問題。賺錢治愈一切矯情。
10. 在一個組織里不需要只會報喜的“喜鵲”,也不需要只會爆出問題、只會唱衰的“烏鴉”。組織最需要能直面問題并且能提出問題解決方案的“啄木鳥”。
11. 如何維持每天好的狀態:不要讓你的壞情緒過夜,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積極主動去溝通,不回避問題,直面問題;用提升自己的方式替換掉傷害自己的方式。終身學習、終生迭代是優秀的標配。
12.?學會并實踐給他人賦能。每個人都喜歡遇到提升自己而不是消耗自己的朋友。
13. 如何化解焦慮?我的答案是專注地做事。人一旦開始行動,困惑就會變少,焦慮就會緩解。
14. 要向有成果的人學習,成果證明他已經擁有一套已驗證過的底層思維體系;要跟“越來越會賺錢”的人做朋友、因為賺到錢的背后藏著一個人的格局、認知、經驗、圈子、自律。
15.?離開使命感,人一切都失去意義。
想清楚你人生中的延安在哪兒很重要。
去延安的路上你沿路多拿下一個城市,多打一次勝仗、多停留一些時間,都會多消耗一份力量和戰略機會。沒有戰略能力和心力、沒有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的使命感,最終命運就是被圍剿淪為命運的流寇。
16. 心力不足,就在雞毛蒜皮的事上來回折騰,和拉磨的驢一樣。心力不足,就處理不好利益關系,建立不了信任信用。心力不足,就投機取巧,淺嘗即止,搖搖擺擺,缺乏毅力、能力,實現不了明確目標。
人在心力上的差異太大,導致社會經濟地位階層的自然分層。因為心力有故障,無法向上的階層躍升。
17.?人生除了生死,再大的磨難都是擦傷。那些困難的事情,只要不能置你于死地,都是在為你磨刀,給你練功的機會。
2
01. 你的心力就是你的命,你的認知就是你的福運,你的格局就是你的風水。一命二運三風水,不外如是。
02. 永不膨脹,此心不動,不設邊界,不自我預設立場。
03.?面對未知,清空自己。人要有經驗,但是不要有經驗主義,不躺在過去成功經驗上吃老本,要立新功就要有新認知。
04.?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不是學歷、智商、能力、資源,是一個人的心力、認知、格局,心態和能量。
05. 面對風口和機會,不頭腦過熱,不被他人帶節奏,學會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06. 把自己的認知和心力變強,變成一個容器,才能裝得住新機會。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07. 人要擁有平常心,不要動不動喊All in,只有沒牌的人才需要All in,要時刻為自己人生建立對沖。
08. 如果做一件事情的結果不如意,不要把失敗歸咎于外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人遇事找內因,每年不一樣。一個人遇事總找外因,十年一個樣。
09.在大多數情況下,人的認知力水平較低時很難看到更高維度的世界,所以才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即是如此。
在我看來,要想打破這個魔咒,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行業內擁有頂尖認知或最新認知的人去交流,用外力打破,全力破解。
10. 一個人,如果不在做事中磨煉,那么他的內部認知和這些認知在外部世界投射出來的影像就相對簡單、單薄。
這種簡單、單薄還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他沒有更多的機會去覺察自己在認知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僅是履歷光鮮的頭部公司的執行者與追隨者,他們的心力是沒有得到充分鍛煉的,只有一直以來都處在做決策、擔責任、有輸贏的決策執行上,才能不斷鍛煉心力、認知力和能力。
3
不同層次的人?
最終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01. 真正的理解是:同理心、允許、接納、包容,善待以及真誠。
當你的能量越來越高時,你會開始真正理解每個人:“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他處在不同的能量段,顯現不同的狀態,做了不同的選擇?!?/p>
02. 我的風險三件套:滑雪,德撲,早期投資。保持風險中性態度,不厭惡風險,駕馭風險。在風險中尋找穩定的收益,在穩定中突破風險的機會。
03. 創業者應如何做決策:
1)選更難更有想象力的那個,因為作為創業者,每做一次艱難而正確的決定,勇氣就會增加一分;相反,每做一次輕松而錯誤的決定,怯懦就會多一分;
2)從戰略層面考慮,不要把一時、一點、一面的勝利當作真正的勝利;
3)需要了解,很多情況下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案,沒有舒服的資源可以支配。都是螺絲殼里做道場,方寸之間做騰挪。
4)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這是一個偽命題。選擇前的努力更重要。
04. 人世間最好的修行,不是向外追尋,而是向內觀照。無論生活還是創業,一個人的成就永遠不會超過他的信念和志向的高度。
4
企業的天花板?
取決于創始人的認知高度
01. 創業有三個層次,從高到低,分為戰略層、戰術層、運作層。
戰略層是對事物發展的宏觀方向把控;
戰術層是為了實現戰略而分解下來的執行方針;
運作層是為了實現戰略和戰術的最基本的整體運作與運營。
這三者,分別對應CEO、骨干和員工的職責。
很多時候,創業者會搞混這幾個層次,在沒想清楚怎么辦的時候,盲目鉆進瑣碎細節和執行事務中。
這種情況,往往是以執行層面的發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無能,有“我沒想明白沒關系,但不能讓兄弟們看出來我沒想明白”的僥幸心理。事實上,作為創始人,你最應該做的事就是找人、找錢、找方向,其中的找方向,就是找準企業的戰略定位。企業競爭獲勝首先是企業家在戰略上獲勝。
創業者的戰略能力分為四種——
戰略思維能力、戰略機會把握能力、戰略布局能力、戰略耐力。
第一, 戰略思維能力,也就是認知力。
創業就是一場在未知世界里的冒險,很多新問題都沒有答案,這就需要創業者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力,去勇敢探索。
你要學會用第一性原理看待事物的本質、用終局性思維看待事物的發展。
在好的戰略思維能力下,你往往是站在未來看現在,或許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是解決未來的問題。
第二, 戰略機會把握能力。
戰略機會需要100%精力投入和最高優先級,因此創業者一定要有足夠的戰略機會把握能力。
這種能力是對趨勢性機會的判斷能力,比如你能精準判斷技術迭代、用戶消費心理變化等等帶來的機會。
搭便車的能力,比如當時打車軟件的擴張,就是搭上了微信支付擴張的便車;把握價值洼地的能力,比如對媒體行業來說,早期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就是價值洼地,一旦錯過,價格就會很貴,流量也不剩多少;是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的能力,最厲害的創業者一定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機會。
第三, 戰略布局能力。
當一個企業的戰略布局成本最低時,它的收獲就會最大。
戰略布局能力要求創業者能夠動態看待各種積極因素的內在關聯,在人脈和鏈接上多下功夫,鏈接本身就是價值,在對的人身上吃虧本身就是價值。
第四, 戰略耐力。
戰略大部分都是抉擇與取舍,最高境界是舍九取一。
創業者一定要有足夠的戰略耐心,分清楚長期收益和短期收益,在下風時不要盲動,不要浪費彈藥,要學會在寒冬中“廣積糧、練內功”。
只有這樣,真正的大機會來臨時,你才能把握住它,才能有100%的彈藥All in進去。
02.?創業要對困難有正確的預期,咬牙趟過困難這條河,用困難打磨心智,用結果驗證判斷,在創業升級循環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力和心力、這就是“事上練,難上得”。
03.?未來的商戰注定發生在企業管理者認知力的戰場上。想象力驅動認知力的升級,唯一能夠限制公司體量的就是企業創始人的認知力水平。
04. 一家企業的價值,90%集中在創業團隊上,而一個創業團隊的價值,80%集中在企業創始人的身上。
05. 對創業公司而言,有時專注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原因有三:
第一,在熟悉的領域而不是在能力范圍之外折騰,最容易出成果;
第二,團隊的執行力不會被稀釋,攥緊拳頭打人總比攤開五指會更有力一些;
第三,創業公司資源有限,專注在一點上,更容易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不會被浪費。
06. 能克己,方能成己。
相比外界的諸多誘惑,此心不動,專注在最該做的事情上,才是對創業者最大的考驗。
那些創業成功的人,往往是受雜念和情緒干擾最少的人。相比在恐懼、焦慮、后悔、煩躁等負面情緒上消耗自己的心智,他們更容易進行純粹的認知活動,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07. 創始人也要不斷提高認知。從流程上看,創業要先打磨好MVP,然后再去融資,將模式復制和擴大。只要把標準動作做好、做完、做透,他肯定會成為市場上的A類創業者。
08. 很多項目沒做成,都是因為創業者總想著出奇招,要一招制勝。
其實哪有那么多一招制勝,大部分都是日積月累地改進。
09. 通常,認知力水平高和心力強大的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跳出自己的思維模式,看到事情的更多維度。
表現在用戶需求方面就是,這樣的人永遠有一種共情的能力,能站在用戶的角度上思考:我會不會使用這個服務?會不會有這種需求?會不會有這種顧慮?
10. 很多時候,你的認知也會成為禁錮你的最大力量,特別是在已經取得一些成就時或在自己比較熟知的領域內,更容易踏入能力和經驗的陷阱。經驗主義是前行的大忌,創業者需要突破自我,反經驗而行。
11. 每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沒有人能繞過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認識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在人的腦海中所呈現的樣子必然受到其主觀認知形式的塑造,這就是著名的“黑天鵝理論”。
12. 朋友圈是一個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創業者認知力水平的地方。
如果一個人在朋友圈中表現得極為自負,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頭,最好謹慎地看待他,弱小和無知從來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13. 提升自我對世界的認知,有6大方法:
1)不要過于相信行業報告
在獲取客戶需求和市場規模的信息時,絕對不能通過現成的行業報告得出結論,這種方式極為危險。
首先,基于預算、時間的限制,這些研究機構通常只對市場做了少量的抽樣調查,再用得到的資料去推測總體的情況。另外,由于站位、身份、職業的限制,行業報告可能自帶立場。
因此,你必須做自己的市場研究,得到關鍵信息,由此才能做出理性的市場決策。
2)廣泛地與市場參與者交流
要想更好地認識世界,獲得最翔實、最可靠、最接地氣的一手信息,你還需要與大量的市場參與者交流,這是最基本的認知態度。
3)多問少說
4)提煉有效信息
市場畢竟不是一個靜止的系統,你今天得到的信息,明天就很有可能過了“保鮮期”。
因此,你要不斷地培養自己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哪些人是最新市場信息的擁有者。等到你的付出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現自己對世界、市場的認知力水平比很多人都高。
5)及時總結和復盤
對創業者而言,復盤無疑是頭等大事。創業之初,你可能沒有方向,只有熱情;沒有戰略,只有戰術。你會或多或少地遭遇各種挫折,包括產品、市場或團隊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創業失敗。
唯有態度正確,你才有可能迎來最后的成功。大小不同的挫敗是創業歷程中的養分,更是市場送給創業者的禮物。
6)與行業頂尖人物交流
和擁有最新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不僅能夠打開我認知新世界的通道,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且當感覺自己不是被“碾壓”的時候,我會得到一種反饋——我的認知力基本上已經可以支撐自己和他們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水平上去交流了。
14. 創業正確的價值觀:創業是和平時期最絢爛最刺激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體味到各種酸甜苦辣、悲歡榮辱。無論成敗,你將會發現,創業已經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