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璀 來源:同心動力
什么是職場智商?什么是向上螺旋?
有的人工作幾十年,依然原地踏步。
有的人工作短短幾年,就青云直上。
有的人明明辛苦付出,總得不到回報。
……
10個關于職場晉升的Q&A,將職場的苦惱,用場景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出建議答案。回答思路深刻地透露著對人性的洞察以及對職場規則的理解。推薦所有職場迷茫的人士逐字閱讀,你定會豁然開朗。
作者:崔璀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topduty)
1、問題一:職場中最持久的能力是什么?
回答:管得住自己,管得住同事
最近幾年,類似的問題特別多。在過去的3年,行業輪動,賽道變動,有時正在公司午休,迷迷糊糊就接到通知被裁了。一時間人心惶惶,但有人悲觀絕望,就有人從中看到機會。
職場人不停思考:“什么樣的員工不會被裁?” 這個問題的內涵是,職場中最持久的能力是什么?
專業能力當然要強,除此之外,兩個底層能力,可以讓你的職場“耐力”更持久。
一個是能管得住自己——不會今天受人刺激了努力一天,明天又要“對自己好一點”,躺平三個月。更不會今天相信“堅持可貴”,明天聽信“人生貴在知難而退”,情緒反復,不停內耗。厲害的人都是“反內耗”體質,知道自己要什么、擅長什么,認準就做,不行就撤,不會因為同事的一句質疑、一個反對,就焦慮、停滯。管得住自己,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能在自己擅長的地方沉下身子,千錘百煉,往往都能做到卓越。
另一個是能管得住同事——掌握多種溝通協調的方法,讓不同的同事都愿意聽,愿意配合你。你能和公司越多的人綁定利益關系,你就越不可或缺。未來職場最缺的,不是能跑的“上等馬”,是能整合各種馬的“田忌”。
某大型招聘平臺《2021企業人才需求趨勢調查》顯示,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與協調、抗壓與情緒管理是雇主最希望候選人和員工提升的三項素質型能力。連續三年,這三項都位列雇主訴求的前五名。也正應和了“管得住自己和管得住同事”這兩點。
2、問題二:什么樣的人永遠不會被PUA
回答:無條件自尊的人
有段時間,PUA這個詞很流行,大家用它來代指某種操控行為。它會讓人產生一種“我很差,而且我只能依附于你”的無力感。這種行為當然不好,一旦遇到,最好立刻起身離開。
但很多人也會苦惱,有些環境,不是說離開就能離開,成年人的生活,牽扯的方方面面很多。這種情況,怎么辦?如果暫時脫離不了環境,也許可以回頭看看自己。
再多觀察一陣子,就會發現,那些從來不被PUA的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某些類似的特質:
1. 工作沒做好時,會反省,但不自責。
2. 面對領導的暴怒,有道理就聽,沒道理就過。
3. 對于不擅長的事,敢一五一十地說。
4.對待嘲諷,虛心接受,“打死不改”。
5. 看到贊美,毫不存疑,照單全收。
其實不會被PUA的人,他們不一定有所謂的高情商,但卻有一種讓人羨慕的“穩定感”,不一定總是昂首挺胸,卻擁有“無條件的自尊”——不管別人的評價如何,自己的自尊水平一直很穩定。
他們做事,只是因為,想要把事情做好。
3、問題三:為什么我升職比別人慢?
回答:可能因為你還是學生思維
影響職場成長速度的最關鍵因素是什么?
一個人在職場的成長速度,取決于你拋棄學生思維的速度。什么是學生思維,列舉三點,大家可以自查一下。
第一,埋頭單干
我們在學生時期,只要一個人埋頭苦學,就能考出好成績。這讓很多人誤以為,工作也只要埋頭做事就行。但事實是,進入社會,不懂得合作,是做不了任何事的。很多職場人,都只在乎自己的“專業能力”,覺得“溝通協調”這種軟技能不重要。
《潛意識》里有一句話,我們通常以為人的首要特征是智商,但真正的首要特征是社會智商。人類這個物種能取得這么多的成就,理解和合作能力是首要因素。
一個總有能力推動團隊前進、總有辦法跟任何人達成愉快合作的員工,意味著他能理解人和人的不同,而且還有能力處理這種不同。
第二,拼命補短
我們學生時代講究平均分,數學95分,差不多了,趕緊去補那個只有55分的語文——它才是拉低平均分的關鍵。補短思維強調的是,哪里不會補哪里。
但商業社會,規則可就變了。不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商業社會交換的是價值,你值多少錢,取決于你最突出的那個價值。
習慣了“盯著短板拼命補”的人,可以試試用優勢去補劣勢,這才是專屬于你的成長路徑——別忙著成為更好的“別人”,記得找到自己的道路。
第三,被動成長
一個資深產品經理轉正答辯時說,試用期最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安排了太多工作給自己,最終導致精力分散,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執行總裁回答,這肯定有公司的責任,但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職場人,那么你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主動提出自己的職業規劃,把自己的訴求跟公司做匹配,而不是等著被安排、被動成長。
其實很多人都有被動成長的思維模式,進了社會后,你是可以不被安排、不被管的,你甚至可以反向管理你的老板。最終你能得到多少,取決于你爭取了多少。
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里說過,社會財富從來不是被分配的,而是需要人們去主動獲取的。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重要前提是,先看到問題。
4、問題四:為什么我的努力總沒有回報?
回答:因為你一直在努力地成為別人
看到別人的領導力強,升職加薪,你就去買《如何快速提高領導力》,試圖變成辦公室里那個說話最有分量的人,卻忽略了自己更擅長思考,不喜歡表達。
得知同事通過直播賺了第一桶金,心想我也要干,設備還沒買齊,熱情就消失了一半,因為你忘記了,自己從小就不愛拋頭露面。
如此努力,最多三天,接下來就是——躺平。這樣的努力,叫作間歇性努力。
那些最終能站到人前的,沒有什么秘訣,就是喜歡加堅持。他們更努力、更堅持,不是因為他們意志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把“努力”用在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上,這是一切的前提。
因為喜歡,你能在失敗了一次、兩次、三次時,站起來抹抹眼淚繼續干;因為擅長,你學得比別人快,能持續得到正反饋,而這個正反饋,會激勵你繼續把努力用在喜歡和擅長的事情上,你的人生會進入一個正循環。
而無視自己擅長的,一邊跟風成為別人,一邊困惑“為什么我的努力總是沒有回報”的人啊,你只是“擅長努力”罷了。
5、問題五:職場必須少說話、多做事嗎?
回答:會說話本身也是一種實力
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擾,做得再多,不如會說。但問題沒有這么簡單。
解決問題,一定要動手嗎?試問,你為什么不愿意動嘴?真的是因為口才不如人?還是,你心里覺得主動匯報工作像在邀功,所以你總是等到老板問起才說?
但其實,每次等老板想起來,問你“做得怎么樣”時,潛臺詞已經是“你怎么還沒做好?”——永遠不要給老板驚喜或者驚嚇,要主動匯報工作,而不是“被動應答”。
又或者,你總覺得說好話像在拍馬屁,所以每次老板、同事問你“覺得這個方案怎么樣”時,你沒有一句肯定,只提“負面意見”,力圖一針見血。
沒錯,看上去你對“事”是很負責,但卻忽略了“人”的需求。
對。其實每一個人,都需要“好的確定性”,所以你以為那些“光說不練”的同事沒有價值,但也許他很擅長“說好話”去給大家確定性、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你知道嗎,這也是職場素質的一種體現。
6、問題六:怎么和老板談加薪?
回答:很多人只關注“加薪”,但我們更應該關注“談”
很多人總不敢提加薪,是因為覺得這是“零和博弈”,是“忽悠”老板把他口袋的錢挪到你口袋。但其實不是,提加薪是說服老板“投資你”,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具體怎么談?
首先,帶著你認為可以加薪的“證據”,比如已經超額完成業績,比如未來半年想要多做幾個項目,等等。證據要具體,要有實際產出,不能打苦情牌,說什么“我工作好辛苦”。
其次,時刻記住,你不是去要錢的,你是去匹配自己和公司的需求:要做到什么程度,要滿足哪些業績條件,要滿足公司什么需求,才能滿足你的加薪?
這個過程,可不是增加成本,這是增收。談薪資=合作,合作=雙方一起努力,滿足各自和對方的心愿。
如果提了加薪,被拒絕,是不是就證明老板不覺得我有價值,那不是很難堪?不,那只是說明彼此之間的需求沒對上。你接著談:“那老板,你看,我的期待是能漲薪30%,你覺得我做到什么程度,可以達成漲薪?”
一句話,把老板從對立面拉成了自己漲薪小分隊的一員。人的思維,一經新理念擴展,就不可能回到原點。
記住這個理念:老板不是你的“買家”,老板從來都是你的“合作伙伴”。
7、問題七:對老板的哪些誤解,
正在影響著我們的職場發展?
回答:把老板當老師,當老公(老婆),當老大
客觀地說,大家對老板都存在一些誤解,也是因為這些誤解,會引發一些情緒,降低溝通效率,影響著我們自己的職場發展。
你對老板的第一個誤解是——把老板當“老師”。以為職場是學校,我跟著老師學習,然后老師給我出一套考卷,他知道正確答案,會給我批分。這樣的思維下,很多人會把工作當成作業,只管交付,不管結果。然而工作中沒有任何超出老板預期的亮點,怎么會有晉升的可能呢?
我們跟老板在面對市場時,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是向用戶交付價值,我們的價格,是市場決定的。老板,不過是我們和市場的“中間商”而已。
我們對老板的第二個誤解是——把老板當老公(老婆)。因為老板的某些舉動,比如見客戶沒叫上你,你就暗自揣測: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他肯定對我有意見。然后呢,就在那兒生悶氣和委屈。
在職場,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別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情緒內耗上。職場的第一原則是——效率。與其悶著揣測,不如直接去提需求:老板我想要這個客戶資源,想多練練談判,您下次見客戶能不能帶上我?或者直接去提問:老板我還是沒想清楚這個項目為什么要做,想再跟您確認下……
你不需要喜歡或者憎恨你的老板,但你一定要管理他,讓他為你和團隊提供資源。
我們對老板的第三個誤解是——把老板當“老大”。常聽到一些人抱怨老板,太暴躁、太武斷、太貪婪......一邊吐槽,一邊忍氣吞聲應付著干活兒,老板損失的頂多是一部分薪水,但你浪費的,是整個職業的黃金期……
所以面對老板的強勢,不要太往心里去。因為你并不知道,很多時候,強勢只是老板保護自己的“殼”,而不是攻擊你的“劍”。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老板也在公司利益和員工感受之間猶豫不決;更多時候,他眼里盯著競爭對手,手里算著公司所剩不多的現金,心急如焚,而你看到的,就是他暴躁如雷。
與其抱怨和戰戰兢兢,不如去想、去問,他為什么暴躁?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沒辦法滿足他,還是不想滿足他?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老板。你只有接受了這一點,才能在一家公司里沉下心,把精力花在最該花的地方,比如打磨你的技能、深耕你的行業。而這些,是身處職場中,我們最需要投入精力的地方。
8、問題八:職場慢性子怎么逆襲?
回答:很多事情,慢慢來,比較快
“就是我做什么都比別人慢。小時候玩游戲,別人都跑出去了,我還在琢磨游戲規則;考試時我永遠都是最后一個交卷;現在可好,我還在分析房市、貨比三家的時候,別人已經在買第二套房了;我還在糾結項目前景和策略的時候,同事已經把這個項目搶走了。”
“從小到大,你聽得最多的是不是就是‘別想了,等你想明白飯都涼了’‘行動才出真知’。”……
行動力強的人,就像油門,你只看到他們沖得快,但你沒看到它剎不住、掉坑、翻車的時候。而分析力強的人,擅長把風險全部考慮清楚,知道哪里有坑,剎得住車。這樣的你可能不快,但很穩啊,這就是獨特的優勢。
自己做事情,想清楚再加速干。而且,人生又不是百米沖刺,很多事情,慢慢來,比較快。
9、問題九:工作一個人搞不定,可以找人幫忙嗎?
回答:借力也是能力
很多職場人,特別努力的解決問題,努力的扛起責任,唯獨不會“努力地去借力”。
原因之一,是想不到原來還可以去借力,或者從心底就不認同借力這種辦法。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麻煩別人,顯得我多無能——但真要說無能,是你一個人忙活了半天,事還沒做好。除此之外,人們對借力不以為然,還有另一個原因:不知道怎么借力。
借力可以靠“說”,借力也可以靠“做”。
真正的借力,不是求助,是互助;不是剝削,是告訴對方,我來給你送福利了。跟不同的人借力,就要給不同的人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不管是說,還是做,其實都是思維的升級,從只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點狀思維”,到多維度解決問題的“系統思維”。
所有行為改變的背后,都是一次思維的躍遷。職場中,借力也是一種能力,在某些時候,它甚至比“執行力”更重要。
10、問題十:同事上班摸魚,該不該告狀?
回答:咸魚自有天收,自我發展才是硬道理
“實在看不下去啊,怎么會有這種‘咸魚’……上班不是刷微博就是看小說,就我累死累活的。我好想告訴領導。但萬一別人知道了,會怎么看我?”
如果你拿的工資是‘咸魚’的兩倍,你還會想告狀嗎?
重點錯了。告不告狀不是重點。你看不下去的根本不是咸魚,是“累死累活卻跟‘咸魚’一樣待遇的自己”,所以你要糾結的不是告不告他的狀,而是“我要怎么樣才能拿到他兩倍的工資”。
持續專注于自己的工作,解決問題,創造績效,每天都感覺到工作帶來的滿足感,你就很難看見“咸魚”了,因為你前進的速度,“咸魚”根本趕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