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偉 來源:同心動力
作者:熊偉--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topduty)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這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華為文化的金句,據說出自曾國藩在湘軍提出的一個理念:“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作為團隊,不管是一起打仗,還是一起工作,團結一致、互相補位很好理解,為什么需要舉杯相慶呢?
2022世界杯小組賽,沙特爆冷戰勝阿根廷,沙特全國放假一天,舉國歡慶。為了挽回面子,阿根廷奪冠后,也全國放假一天,等著梅西和隊友們回國慶祝。
世界杯畢竟是大事,慶祝一下可以理解。我們工作中有那么多值得慶祝的事情嗎?我們為什么在工作中也要時常慶祝一下呢?
首先,也是最好理解的,就是通過慶祝活動來增加團隊成員之間的感情,增強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情感連接。
在有些企業,員工之間特別親切,是同事也是朋友,工作之余拉拉家常,下班之后互相走動,工作上遇到麻煩一起解決,公司遇到困難報團取暖。
而在另一些企業,員工之間除了工作關系,幾乎沒有任何交集,遇到工作上的困難,自然也會先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絲毫不會與老東家在有情感上有任何的不舍。企業與員工之間保持著非常純粹的雇傭關系,給了一分錢,只出一分力。
其次,慶祝活動提供了管理者與員工之間非正式交流的機會。
日常工作中,領導與員工的交流通常比較正式,領導對員工工作以外的需求并不了解,管理者們并不清楚員工對企業的真實看法。同理,員工有許多好的想法,也沒有機會向領導表達。
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空巴”哲學也有著類似的功效。“空巴”一詞來源于日語,本意類似“喝酒的聚會”。稻盛和夫說:
“所謂空巴,是我和員工之間坦誠交流的場所,同時也是讓員工理解我思想的重要場所。自從創建公司以來,只要一有機會,我就舉辦空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與員工推杯換盞,促膝談心,談人生,談工作。”
經營成功與否,取決于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心。企業全體在工作之余,找一個輕松的非工作場合,摘掉“面具”,通過喝酒聊天、暢想未來等形式,放松地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和不滿,大家在微醺的狀態下,更能展露真性情,構建領導與員工心與心的交流,實現目標共有,從而達成全員一心。
空巴的另一個目的之一,就是把經營者的思想傳遞給員工。經營者主動貼近員工,展開純粹、自由的溝通,傳達自己的經營理念。這不僅令員工對企業產生更強的同理心,還會對自己的職業崗位產生更高的認同,從而以更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慶祝活動能讓人暫時忘掉工作中的焦慮和疲倦,給員工和自己一些獎勵和認可。
雖然很多企業在倡導快樂工作,但不可否認,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工作并沒有那么快樂。尤其是移動互聯時代,手機把每一個地點都變成一個工位,把每一段時間都變成工作時間,我們不得不時刻工作。
我們的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能不像工地搬磚那么辛苦,但這種無時無刻的緊張狀態,是對人類精神上更大的摧殘。所以寫字樓工作的白領,在工作幾年后,都會不同程度的進入工作厭倦期,想要換一個環境,換一份工作重新開始。
猶太教的安息日原始的含義是停止,是什么都不做的一天,是從為一定目標而勞作中解放出來的一天,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是擺脫了一切煩惱的一天。而我們生活在沒有節日的時代,也因此失去了與神的聯結。
韓裔德國社會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里寫道:儒家主導的東亞社會,充滿了入世的積極性,但也出現了很多抑郁癥、注意力缺乏癥、疲憊、焦慮等等。導致抑郁癥和最終精力枯竭的原因在于,過度緊張的、過量的、自戀式自我指涉,這種自我關注帶有自我毀滅的性質。疲憊的、抑郁的功績主體在不斷地消耗自我。
福格博士在《福格行為模型》中也提到,慶祝是創造積極感受,并將其融入新習慣的最佳技巧,這種技巧不用花錢,效果卻能夠立竿見影,并且這種技巧適用于所有人。當我們進行有效的慶祝時,大腦里的獎勵回路會被激活,這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的分泌可以幫助大腦記住剛才所做的,產生良好感覺的行為,這樣大腦就會繼續去執行這些行為,這就是大腦養成習慣的過程。
所以我們在工作之余,不管是公司組織的,還是自己獎勵自己,都應該找個機會慶祝一下。
最后,慶祝活動讓我們從數字化的世界里走出來,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團隊,乃至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升華。
如今,我們的世界被數字化網絡纏繞,雖然元宇宙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但我們每個人早就為自己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看到的是AI為我們每一個人定制的新聞,我們學習知識來自最懂我們需求的自媒體。
數字化的交際手段比書信更加缺乏身體感,所有數字化的文字長得都一樣。最重要的是,數字媒體磨平了他者的“相對”,奪走了我們思念遠者、觸摸鄰人的能力。它們用無距離代替了切近和疏遠。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寫道:
你們所有熱愛苦工的人,你們熱愛快速、新穎和陌生之物。你們無法承受自身,你們的辛勞是一種逃避,是意圖忘卻自我。如果你們更加相信人生,你們便不會拜倒在瞬間面前。然而你們的內在缺少足夠充實的內容去等待——甚至也不能偷懶。
尼采所說的一切,都在數字化的世界里得到了加速,我們不再是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我們只是將自己安置在數字化的舒適區里。
同樣是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解釋希臘悲劇的起源和本質時,提出了酒神精神。
在希臘神話里,酒神狄奧尼索斯一直過著漂泊的日子。逃亡和流浪的日子雖然很痛苦,但也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快意、刺激、陶醉和狂迷。所以酒神的祭祀儀式很特別:人們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放縱情欲,甚至達到一種癲狂的狀態;人們沖破平時的禁忌,在忘我的狀態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樂。
所以,在尼采看來,酒神精神象征著放縱,是一種痛苦與快感交織著的癲狂狀態,是在抗爭中感受人生快樂與價值的意志顯現,是人們從生命的絕對無意義性中獲得悲劇性陶醉。酒神用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來解脫我們:不管現象如何變化,生命仍是堅不可摧和充滿歡樂的。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太過理性了,我們爭分奪秒,我們難以入眠,咄咄逼人的ROI,月月都有的KPI,數據成了我們唯一的共同語言,成了評價、晉升、協調資源等一切的基礎。
你喜歡這樣的日子嗎?
你喜歡日復一日的工作嗎?
如果累了,
不如我們找個有風的地方,慶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