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娜--同心動力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
作者:魏娜--同心動力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topduty)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3是全面落實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農歷新年剛過,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各地各部門,就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召開大會,以“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干勁,新氣象,啟新程。
“最強地級市”蘇州市委的1號文件,唱響了蘇州“四敢”最強音;
廣東省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為年度發展定下了總基調,引領廣東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當好示范;
合肥市的高質量發展暨“一改兩為”推進大會,吹響奮戰新一年、奮進新征程的嘹亮號角……
無論是會議還是文件,都凸顯了“敢”的精神主線,扛使命、顯擔當、有作為、挑大梁,就要“敢”字當先。
一九七九年的改革春風拂過深圳,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生動的樣板,深圳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勇立潮頭、開拓進取,憑借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和“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為引領,“敢”字當先,激發了活力,釋放了動力,開辟了改革的“試驗田”。
進入新時代,前海人更是憑借敢想敢干、敢作敢當的作風,成為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者,在深圳這片改革前沿地上,彰顯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信念和決心。沒有“敢”的特質,就難以真正實現改革破局,實現創新創效,遑論高質量發展。
再次圍繞“敢”鋪開國家發展的新畫卷,源于2022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中的強調,要“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以“敢”的精神勇擔使命、以“敢”的勁頭解難題開新局、以“敢”的成果滿足人民對美好的向往。
▌讓干部敢為,就是要保持敢為天下先的干勁、敢闖無人區的沖勁、敢做弄潮兒的拼勁,強化黨員干部的擔當作為。
▌讓地方敢闖,就是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跳出舒適圈,先行先試、比學趕超,激活地方基層的創新探索。
▌讓企業敢干,就是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健全機制助力企業實現自我突破,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進取。
▌讓群眾敢首創,就是要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力,發揮專長,超越自我,創造價值,展現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
四個“敢”是中國發展的動力、活力源泉。
“敢”是一種膽量,沒有膽量和勇氣,在破解發展難題、開辟發展新局面前,就會畏畏縮縮、缺乏活力。“敢”更是一種膽識,沒有膽識和謀略,提高發展質效、躍升發展格局就會顯得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敢”的精氣神兒,讓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為前進征程注入了不竭的動力,但“敢”一定不是盲目的,是有方向、要結果的,最終還是要看是否創造了“價值”。
2022年11月底,國資委發文開展品牌引領行動,將品牌建設作為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工作。品牌是一個更綜合的概念,相較于規模體量來講,更直接地體現了企業的發展質效。
放眼全球,和先進的全球化知名公司相比,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走,品牌建設,是培育世界一流品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環。從國資委的這個“信號”來看,捋清了先做強還是先做大的發展邏輯,本質上對踐行高質量發展做出了最有力的詮釋。
而從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考核指標制定也能夠看出端倪,2023年,主要經營指標由“兩利四率”調整為“一利五率”,同時提出了“一增一穩四提升”的年度經營目標。
指標的變化主要包括:
一是凈利潤調整為凈資產收益率,注重衡量企業權益資本的投入產出效率,反映了企業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有效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提升凈資產創利能力和收益水平;
二是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更加關注可持續投資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企業經營業績的“含金量”;
三是得到保留的資產負債率、研發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約束了企業盲目擴張的沖動,為解決創新能力不足提供重要抓手,最大限度發揮廣大員工的價值創造能力。
指標的調整,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有效地實現了規模和速度、質量和效益、發展和安全的有機統一,切實有效地推動中央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提速,為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加碼。
新時代,新發展,企業要爭相以“價值”展現新作為、續寫新篇章,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引領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