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企業文化的對立性:約束與尊重


作者:張煒卿--同心動力管理咨詢高級咨詢顧問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 topduty)


你的企業文化是尊重人性,還是約束人性?


人的本性,對于工作來說,可能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


道德是對善惡的評價,是法律的外延,是埋藏在冰山水面之下的一面,而對于企業來講,企業的文化、企業的價值觀往往也是充當著制度的外延這樣的角色。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會考慮:


“價值觀,要朝著不那么舒服的方向牽引。”


“價值觀要有約束力和明確的指導意義”。


比如華為的“以奮斗者為本”,“以客戶為中心”。


再比如通用電氣:“堅持誠信、注重業績、渴望變革”。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些企業文化相對來講都是有逆人性對于工作“事少責任輕”的追求,是約束型的文化,是引導員工共同實現企業價值的正向游戲規則。而且這些也成為了企業文化經典中的經典。


任正非曾說“世界上一切資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在我們實際做項目的實踐中,很多企業文化建設的發起者也會跟我們強調,“我們企業內部有很多棘手的問題,我們想好好搞一搞文化建設,來帶動企業的轉型變革”。


確實,誠如沙因先生所說,企業文化是“群體在解決外在適應性與內部整合的問題時,學得的一組共享的基本假設”。既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學得,就需要存在著一定的約束力,這是大多企業對文化的普遍需求,也是企業文化自帶的價值屬性。


具有約束力的文化支撐著太多企業蓬勃發展,成為經典。今天我們重點來看一看,與約束性文化對立的另一種文化,尊重人性的文化是什么樣的呢?


奈飛:將權力還給員工,讓他們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履行自己的責任。


十年前的2013年2月1日,奈飛推出原創劇集《紙牌屋》一炮而紅,迅猛發展的奈飛,像只鯰魚引發了全球流媒體平臺革命。一份《奈飛文化集》PPT在硅谷瘋傳,閱讀和下載數量超過1500萬次。奈飛文化的崛起,打破了美國“文化工廠”的格局。


業內人士表示:“瘋傳硅谷的奈飛文化,是對組織未來和人性目標的最大敬意”。


整合心理學的全球大師托馬斯·希伯爾,他講“人”有兩個B是很重要的。


第一個是Belonging,歸屬感。任何人都有歸屬到一個小團隊或者一個大組織當中的需要,不只是組織中的法定角色,更多的是被組織接納,周圍人都帶你玩兒的認同感。


另一個是Becoming,直白來講是“成為”,其實就是指成長,是進行時,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成長,對于我們人類生存來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過程。人生在世,我們每天都在Becoming,都在變成一個不一樣的自己。這也是人的五大層次需求中,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以奈飛的八大文化準則中最為人熟知的“我們只招成年人”為例,奈飛沒有定義什么是成年人,但奈飛在它的文化手冊中不斷的告知我們,加入奈飛的人,是要跟奈飛一起做一番很大事業的人,是那些為做成這番事業而激勵著的成年人。奈飛為相同使命的驅動下聚集而來的伙伴們提供了強烈的歸屬感,和清晰的Becoming指引:“要讓每個人都理解公司業務”“絕對坦誠,才能獲得真正高效的反饋”“只有事實才能捍衛觀點”......


胖東來企業文化:公平、自由、快樂、博愛。


上個月,胖東來的“委屈獎”火了。一條#我求求你把這個班給我上#的詞條登上了熱搜。網友打趣到:“工資我不要了,入職后我就想受兩次委屈行嗎?”這個“委屈獎”是專門設立給按正常流程工作受到委屈(比如客戶投訴)的員工補貼。


胖東來是誰?


馬云認為,胖東來“引發了中國零售商的新思維,是中國企業的一面旗子”。雷軍曾為了了解和學習,還專門去到許昌親自體驗他的產品和服務,還專門發微博贊嘆胖東來是中國零售業“神一般的存在”。


胖東來隨處可見企業標語:“自由和愛”、“信念和方向對了,最終我們都會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胖東來的創始人于東來要求員工每年必須出省旅游20天,哪里好就去哪里,忘記工作,去放空自己,去看看這個世界。


走不出河南的胖東來,卻做到了年銷70億!于東來回答成功的秘訣時說到:“很簡單,你對老百姓多一點兒好,啥都有了。”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尊重人性的“躺平式”文化——華特·迪士尼:“我們為什么一定要長大?”;還是約束人性的“成功學”文化——比爾·蓋茨:“失敗是成功之母”,都孕育出了太多成功經典的優秀企業。


領導者企業文化傾向評估的理論基礎是金·S·卡梅隆與羅伯特·E·奎因提出的競爭性(又譯對立性)價值模型,它是企業文化測量的經典模型,完整地展現了企業文化的對立統一性。


文化不是單一雷同的。它是既是土壤,也是果實;既是風霜,也是雨露。


你的企業文化是以尊重人性為主導還是以約束人性為主導?


無論是哪種,眾多實驗數據表明,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經營業績、員工活力、企業成長等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想柳傳志把企業文化比喻為地基,支撐企業這棟房屋。海爾張瑞敏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企業精神就是企業的靈魂,沒有靈魂的企業,無異于行尸走肉。馬云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DNA,決定了企業的性格和命運,阿里核心競爭力并非技術,而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