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偉--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
作者:熊偉--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topduty)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想要早日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必須有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脫穎而出,有力地推動科技創新,引領傳統裝備制造業進行轉型升級,同時,提供其他行業發展所需的先進裝備,以此帶動整個國家工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們理解的高端制造業的“高端”至少包含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產業關聯度。高端制造企業通常綜合運用了多領域和多學科的尖端科技,且處于價值鏈的尖端部位,除此之外,還能極大地提高各個行業的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帶動相關生產性服務業及其他行業的發展。
綜合國內外高端制造企業實踐,筆者認為高端制造業企業至少有如下五大組織特征。
1、始終保持核心科技領先,核心競爭力領先
對于高端制造業來說,核心技術是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基礎,特別是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技術“卡脖子”現象越來越成為掣肘企業發展的瓶頸。
缺乏高端核心技術的企業有可能在市場上做大,但不會在市場上做強,更不可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自主研發的高端核心技術不僅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還能讓企業成為行業專有標準的制定者。
另一方面,自主研發高端核心技術的過程,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在企業中形成團結合作意識和進取精神。高端制造業企業技術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通過一兩天就對傳統技術進行更新,需要持續的高投入。
拿西門子公司來說,始終秉持科技引領的理念,以持續的研發高投入,支撐其在細分領域保持核心技術的持續領先。據西門子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其研發投入高達到了46億歐元,占全年營收8.3%。
另一家高端制造業巨頭臺積電也一直保持著對研發的高投入,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臺積電的R&D研發費用為29.5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約占年營收的8.5%,研發人員就高達6354人,同比增長了5%,研發投入及人員規模已經比很多一流科技公司還要高。
2、開放的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
企業核心技術終究要靠人去實現,尤其是在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企業,更需要大批的頂尖人才。只有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在研究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關鍵作用,企業才能保持持續的領先優勢。只有企業建立了開放、完善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積極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才能源源不斷從全球吸引高端人才。
根據人社部、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
中國制造業 10 大重點領域 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 1900 萬人,2025 年這個數字將接近 3000 萬人,缺口率高達 48%。而且,隨著企業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作為全球唯二的進軍3nm工藝的芯片制造商之一,臺積電多次公開表示:人才是臺積電保持領先的關鍵。截至2020年底止,臺積電全球員工總數為56,831人,包含38,456名主管人員、專業人員和助理人員,以及18,375名生產線技術人員。在所有主管與專業人員中,擁有碩士以上學歷者占80%以上,除此之外,臺積電每年還要從全球招收100多名尖端的博士。為吸引儲備人才,臺積電于2020年推出“博士獎學金計劃”,給予每位獲獎者每年50萬元,以解決博士需要念書而難以顧及生計的問題。
為保證人才的穩定性,企業可以采用長期的激勵方式留住骨干人才,通過實施“收益分享”和期權等創新人才股權分配制度,允許技術人員憑技術參與股權分配,將技術人才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發展聯系起來。
海康威視作為國有控股的上市企業,非常重視基層管理人員和核心骨干技術人員的長期激勵。2012年第一次進行股權激勵時,骨干員工占到了65%,接下來的三次股權激勵中,基層管理人員和核心骨干員工占比更是超過了90%。
3、追求卓越品質的工匠精神
產品質量是制造型企業的生命線,高端制造對產品有著更高的品質要求,更需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絕對不是評先進、樹標桿、貼標語和喊口號。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專注的品質。德國領先世界的制造業跟德國企業對員工的重視和培養密切相關。在德國,技術工人的待遇并不比公司白領差,德國企業的高福利制度為所有工人,尤其是技術工人提供了保障。技術工人沒有后顧之憂,就會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更大專注于工作本身,把提升工藝水平當做一種樂趣和追求。
工匠精神還需要工人們對自己從事職業的認可。中國的制造企業多數還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尤其是心理上的三六九等。官本位思想讓多數工人們都有著心理上的弱勢,當工人是迫不得已,當領導卻有著無限的榮耀。有著較好學歷的員工,通常都不會把技術操作型崗位作為自己的職業理想。那些只能在技術操作崗位工作的員工,也很難在自己的崗位上找到榮譽感。
工匠精神還需要對技能進行嚴格的要求和培訓。德國企業會在培養技術工人方面投入很多資本、精力,為的就是技術工人的長期發展。德國企業對新上崗的工人的要求也很高,如果沒有經過嚴格培訓的工人是不允許上崗的。這樣的人才培養有可能在短期內效果不是很明顯,但從長久來看,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就能夠源源不斷的補充進來。
4、超強的生產整合能力
高端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整合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端制造業企業將知識與內外部資源,在持續創新能力的催化下進行一系列的有機整合,進而形成產品的持久競爭優勢。
拿EUV光刻機來舉例,一臺EUV光刻機重達180噸,超過10萬個零件,需要40個集裝箱運輸,集合了光學、有機化學、儀器儀表、機械設備、自動化、圖像識別等多行業的頂級技術。別說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國家也不能包干整個產業鏈。所以,強如美國,也無法獨立生產出頂尖光刻機。
越是高端的制造領域,單個的、分散的個體越難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有效整合資源,才能產生綜合效力。提高生產的整合能力,能幫助企業有效地把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是一家位于荷蘭艾恩德霍芬的企業,目前是世界頂級的半導體設備生產商,已經壟斷了全球光刻機市場70%以上的市場份額。ASML一直倡導開放協同、共享共生的理念,與全球700多家供應商展開合作,50%來自荷蘭本土,其余大多來自歐盟和美國,85%的成本由供應商提供。ASML正是匯聚了全球智慧,攻破看似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題,最終才戴上工業制造的皇冠。
同樣,臺積電大力引入全球頂級供應商在臺灣設立分支機構,荷蘭ASML和美國應用材料(Apply Material)就在臺灣設立了分部。臺積電也在臺灣本地扶持相關產業快速崛起,如無菌無塵系統與相關設備專業廠商漢唐集成,大型科技廠房的建設商互助營造,半導體廠務服務供應商尚磊科技等等。
5、構建符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
不少管理者認為,從傳統制造業升級到高端制造業,只需要更換設備,換條生產線,提升科技實力就可以了。對于科技產業來說,過硬的技術是門檻,但對于整個高端制造行業,比“技術”更重要的元素,其實是“管理”。用傳統制造業的管理模式來管理高端制造業是很難成功的。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直非常注重管理的與時俱進,許多耳熟能詳的管理工具,如無邊界企業、學習型組織、人才“微笑曲線”、群策群力等都出自通用電氣。
上個世界60 年代, GE的質量經理費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GE認為執行質量職能是公司全體人員的責任,應該使企業全體人員都具有質量意識和承擔質量的責任。
1996 年,韋爾奇在GE宣布實施六西格瑪管理戰略,這個起源于摩托羅拉的六西格瑪質量管理,也是在GE實施得最為成功。韋爾奇認為六西格瑪管理是一種全員參與的運動,并把所有參與者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
冠軍 (Champion)
黑帶大師 (Master Black Belt)
黑帶 (Black Belt)
綠帶 (Green Belt)
四種參與者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培訓時長要求,他們共同為通用電氣創造了巨額的財富。
因此可以說,是 GE 真正把六西格瑪這一高度有效的質量戰略變成管理哲學和實踐,從而形成一種企業文化。進入 21 世紀,GE 開始推行精益六西格瑪(Lean Six Sigma)管理方法。
精益六西格瑪是源自于豐田的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管理的完美結合,它吸收了兩種生產模式的優點,彌補單個生產模式的不足,達到更佳的管理效果。精益六西格瑪不是精益生產和六西格瑪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補充、有機結合。
作者:熊偉--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重點研究方向為企業文化管理、組織文化變革、價值觀管理、文化深植、母子文化融合等;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 topduty)原創;
版權聲明:本文為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原創;轉載/合作請聯系小編微信15075915801;
業務咨詢:010-88892069(市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