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培峰--同心動力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
作者:張培峰--同心動力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topduty)
1、跳槽不能解決問題
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認為工作不過是糊口養家的謀生方式,僅此而已。對工作持這種態度的人,一般在工作中很難感到快樂,也很少有成就感。現在職場上流行的是,“如果工作不開心,那就跳槽吧。”跳槽真能解決工作不快樂的問題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矛盾”:
人們在工作中很容易獲得專注且高效的心流體驗,是一種很好的狀態;而在閑暇時間,人們卻很少有心流體驗。但人們卻更喜歡閑暇時光,而不愿意工作。
他提到這與大家對工作的傳統認知有關,在大多數人心里,工作是和“老板”、“公司”、“謀生”聯系在一塊的,這種認知將人和工作對立起來,所以從工業社會以來,人們就天生“厭倦”工作了。
這樣看來,跳槽還真不是解決工作不快樂問題的好方法,因為跳槽不會改變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和認識。跳槽后,還是會遇到以前的老問題,然后再逃避,再跳槽,一直持續下去。
2、中國員工不敬業
蓋洛普公司曾發布過的《員工敬業度和工作環境研究報告》稱,中國的敬業員工比例僅為6%,遠低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處于世界最差水平。這個數據無疑會惹怒“無私奉獻”的中國員工,誰說中國員工不敬業呢,你看看“996”、“白加黑”,這難道不是敬業的表現嗎?
你還真說對了,蓋洛普定義的“敬業度”不是員工的“辛苦度”,而是一種對工作的“熱愛度”及由于這種熱情而帶來的高效率的工作行為。而這種對工作的熱愛,來自于對工作意義的認同。
因此,如何尋找工作的意義,是一個對個人和公司都有意義的問題。
3、尋找工作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是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的心理學家,他把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他提到,尋找生命的意義有三個途徑: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愛);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工作對我們而言很重要。想一想,你陪伴愛人的時間,肯定沒有和同事在一起工作的時間長。我們至畢業后要持續工作四十年左右。工作對我們,盡管不是最愛,卻是必需。既然要工作為什么不能快樂的工作呢?
工作的種類,隨著社會發展其內涵和意義比之以前,更豐富多元化了。想想我們的父輩,通過“接班”,可以從父母那里接到一份固定可靠的工作,然后一輩子就干這一份工作。現在我們換工作的頻率和換男(女)朋友的頻率一樣高。這是一個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
找到工作的意義,可以幫我們更加堅定工作的決心,為工作提供持續有力的動力和熱情,并有很好的績效表現。
4、如何找到工作的意義呢?
1.從公司的使命中找到答案
每個公司的使命中,都描述了這家公司存在的意義,即為何而存在?
公司的使命與每個員工息息相關。從公司使命中,我們可以將自己工作的使命清晰化和具象化,從而讓自身工作意義非凡。想想當時微軟的員工在提到“讓每個家庭辦公桌上都有一臺電腦”時,是怎樣的激動澎湃呢?
2.從工作服務的對象角度尋找意義
如果你直面客戶,想象一下客戶需求被你很好滿足時的情景;如果是你后臺支持和部門,想象一下,通過你的努力,讓公司的員工用上了更便捷的信息系統或讓大家能力得到很好培訓。
3.在職場中將意義放在成功前面
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從來不是目標,而是你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的副產品,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正是由于這種不關注成功,成功才將降臨于你。
4.保持對工作的熱情
《平衡的智慧》中作者強調要熱情工作,做一個稱職的雇員,最基本的就是對工作保持激情。但現實卻是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都缺乏熱情,職場上真正從內心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客觀原因是中國的就業環境和職場文化壓制了個人主觀能動性;但主觀原因則是個人在選擇這份工作時可能并沒有從內心熱愛的角度去看,畢竟活下去才是重要的。OFFER的薪資、個人發展空間和公司福利,可能成為我們選擇一份工作的首要標準,因為這些物質的原因,我們往往會忽略精神上的訴求。
所以,既然選擇了一份工作,公司能正常給你發薪水,你就沒理由去抱怨公司和領導。工作并不是為別人和公司而干,而是為自己和別人而干。如果你的工作能幫助他人,成就他人,就有意義。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工作的意義。
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換個角度看自己的工作,也許就能發現工作的新意義。這個意義并不是崗位職責、領導強加給自己的,而是自己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