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洞見>新聞中心
「躺平」也能發(fā)揮極大的價值?


作者:魏娜--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jiān)      來源:同心動力


如果能把“躺平”心態(tài)的有利一面合理地融入工作和生活,“躺平”也能發(fā)揮極大的價值。


作者:魏娜--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jiān)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yè)文化與管理(ID:topduty)


近些年,網(wǎng)絡上興起了一股“躺平”學說。針對“躺平”究竟有哪些好處,有哪些不好,網(wǎng)友們也自成兩派群雄舌戰(zhàn):


一派說“躺平”是佛系,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隨波逐流、順其自然,無欲無求、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難得的好心態(tài);


另一派則說“躺平”是一種消極思想,不付出努力,不追求上進,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真理相背而馳,是一種要不得的處世之道。


凡事都非絕對,討論孰是孰非亦沒有意義,如果能把“躺平”心態(tài)的有利一面合理地融入工作和生活,“躺平”也能發(fā)揮極大的價值。


1. 以“躺平”的心態(tài)修身養(yǎng)性


“躺平”心態(tài)多存在于生活中,古今中外,也不乏“躺平”的典型,比如在我國古代,有很多不想從政而選擇歸隱的名士,過著竹林幽幽、溪水潺潺、風聲簌簌、鳥鳴啾啾的愜意山居生活,這不失為一種“躺平”,遠離了世俗的紛擾,在看似“躺平”的生活中,卻追求著精神上的富足,所以后來也有了很多文學佳作,流傳千古。


時至今日,也不乏因為“躺平”而出圈的名家,以作家居多,大概是“躺平”的狀態(tài)最有利于創(chuàng)作吧。無論如何,這些人真正用“躺平”活出了自我,這種“躺平”頗有價值。我們要借鑒的,不是在頹廢中消磨時光,而是這種樂天通達的心態(tài),少一些計較和算計,遠離糾結、知足常樂、豁達淡然、“躺”出境界。


2. 以“奮斗”的姿態(tài)實現(xiàn)自我


上面這些“躺平”的大家,以樂觀超然的心態(tài),把生活過成了詩,活成了藝術,在時間的軌跡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可以說是于“無為”中有為。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藝術家,都能把自我打造成藝術品,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終究還需要奮斗來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


“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


奮斗是發(fā)展主基調,在奮斗的道路上,“躺平”就是一塊絆腳石,實現(xiàn)自我成就、企業(yè)發(fā)展、社會進步,統(tǒng)統(tǒng)要向“躺平”Say No。而歸根結底,“躺平”還是因為沒有真正地清晰自己之所以存在的意義,進一步地說,就是沒有找到自己的使命,缺乏意義感來激活個體的奮斗動力。


找到自己的使命,就能將使命感、意義感轉化為驅動力,個人和組織,都要清晰自己的使命,如果一個有使命感的人進入到一個沒有使命感的組織,個體的力量會無的放矢。相反,缺乏使命感的個人進入一個強調使命感的組織,就會慢慢地跟不上組織的步調,直到被淘汰。


從組織的角度來說,激活所有員工的使命感,才能在使命初心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奔赴美好的愿景。


3. 清晰個體和組織的使命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存在都具有特定的意義,然而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悟到這層意義。


我們幼年時期在長輩的引導下立志要當老師,要做科學家,這不是使命,使命的確定是一個伴隨不斷成長、在不同的經歷中認知自我的過程:


我對什么感興趣?


這一興趣是否讓我有足夠的信念持之以恒?


堅持的結果能為他人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


在不斷發(fā)問回答的過程中,個人的使命會逐漸清晰。


組織也一樣,回答清楚了以下這些問題,組織的使命就愈加清晰了:


我們是誰?

我們要做什么?

我們?yōu)檎l而做?

誰因我而獲益?


4. 連接個體和組織的使命


馬云曾說,使命感是企業(yè)發(fā)展的驅動力。清晰了以下幾個問題,無疑將會幫助組織釋放出強大的內驅力:


組織的使命感對處于組織中的個體來說意味著什么?


個體對自我使命的認知是否與組織的使命相一致?


如何能夠在企業(yè)的使命和個人的使命之間構建起強連接?


基于個體使命和組織使命的清晰,以及二者的關系,在《使命感》一書中給出了有用且普遍適用的模型。? ? ? ? ? ? ? ? ? ? ?

模型中將個體所關心的、所擅長的、個體和組織愿意共同去做的以及世界所需要的這四個方面作為鎖定使命的基本要素,通過對四個方面取得交集,來幫助個體和組織清晰彼此的使命以及強化二者使命間的關聯(lián)。


? 個體所關心的事物


每個個體發(fā)自內心的、最感興趣、最熱切渴望達成的、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實現(xiàn)的類似于夢想的事物,可能宏觀,也可能具體,比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


?個體所擅長的事情


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職業(yè),培養(yǎng)發(fā)展了每一個個體的不同專長,有的人藝術造詣深,有的人善言辭善思辨,有的人潛心鉆研搞開發(fā)研究,將一技之長與職業(yè)發(fā)展相關聯(lián),就更易于取得成功。


?這個世界需要的事物


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切都在發(fā)生變化,地區(qū)間的沖突不斷,大國間的博弈激烈,自然環(huán)境也在不斷向人類敲響警鐘,世界需要向著更加和平、更加多邊、更加低耗、更加綠色的方向發(fā)展。


?個體和組織愿意共同去做的


組織聚集了擁有不同意愿不同夢想的人為組織的目標而奮斗,要通過巧妙的方式方法將大家統(tǒng)一到一致的方向上來,組織的使命愿景理應是相對宏大長遠的,通過對使命愿景和個人使命的解讀,找到每個個體與組織的連接點,繼而激活個體內驅力,使其擁有更堅定的決心和強烈的意愿在崗位上奮斗。


完成整個過程,最重要的還是剖析自我,我們不妨從繪制一張人生路徑圖開始,看看你走到今天的時點,經歷了哪些,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啟發(fā),有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可以為之奮斗終身。


當找到你的使命后,你就能看到你對于世界的意義,然后驅動自己成為一個擁有雄心壯志的人,不再“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