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朝--同心動力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 topduty)
作者:董朝--同心動力咨詢總監
來源:同心動力企業文化與管理(ID: topduty)
最近,筆者在與客戶交流的時候,探討了社會文化、個人追求以及教育機制等問題,這些話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脫離社會文化去談教育是狹隘的,相互聯系起來思考,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德國,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一位家境富裕的德國初中生坦然地表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工人。這個例子并非個例,而是反映出德國教育體系中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德國只有25%的初中生會選擇讀高中考大學這條路,而65%的初中畢業生會選擇接受職業教育。
來看看德國的教育機制,德國的中學分為普通中學、實驗中學和文理中學三類。文理中學是將來為上大學做準備的;實驗中學注重實踐課教學,以傳授技術理論和操作技能為核心;普通中學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為主。
普通中學畢業的青年,可以在國家規定的職業學校選擇一項專業,再向招收學徒的企業報考,被錄取后學習三年,每周有3-4天在企業學習實際操作技能,1-2天去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這樣企業與學校共同擔負起培養適用人才的責任。職業教育期滿后,學生還要參加統一資格考試。
雙軌制教育使大多數年輕人在就業前就能學到一項從業技能,為就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備受德國企業界的歡迎。
而在中國,大學連年擴招,生源逐年增長,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卻成了明日黃花。只有那些學習成績很差、升學無望的學生才去那些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就連學校本身可能也不重視中專的學生教育,學校變成了賺錢工具,為“差生”提供了一個去處而已。
這背后實際上是社會文化和教育機制的差異。
讀書的動機是什么?子曰:“學而優則仕”,我們日常生活中,小考、中考、高考、考研、公考等等是典型現象——極多的人通過這幾種考試來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還有句古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很多人讀書的動力就是功名利祿、香車美女,讀書、考取功名、拿到學歷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而已。中國的社會文化現狀就是,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背后的假設是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
德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并不認為只有讀大學才會有出息,這是為啥?高級職業、崗位不都要求高學歷嗎,難道在德國農民也可以精選總統嗎?并非如此,其根本原因是,德國做到了多元職業的相對平等,也就是說,在德國,藍領的收入并不比白領低,不僅如此,藍領的社會地位也很高。這就難怪了,人往高處走沒錯,但如果行行出狀元呢,大家的方向就多元了,成功的范疇就非常廣泛。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德國年輕人喜歡當藍領,因為藍領待遇高、地位也高,是讓人羨慕的職業。
某種意義上,我們大部分人對成功的定義比較狹隘,實現手段也相對單一,雖然互聯網、新媒體的興起增加了一些新職業,但大部分人的教育思想仍然沒有改變。讓孩子刻苦學習、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學這種方式已經成為固化流程,一切為了成績,考試從一種手段變成了一種目的。
總體來看,社會文化與教育機制的不同,導致了思想與行為的差異,社會要想步入更合理、更高級的文明狀態,就需要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思想的扭轉和機制的改革都很重要,現在來看,我們并不缺少中專,也不缺少各種職業,但是職業分貴賤、學校分高低這種文化的存在,使得機制難以有效運轉。畢竟,誰會希望自己低人一等呢?
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興趣和天賦,鼓勵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才能。當我們意識到職業的選擇并不意味著地位的劃分時,我們才能真正邁向多元化和進步的社會。
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以自豪地說出“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工人”,我們的父母可以因孩子成為藍領而感到驕傲時,那時的社會才真正實現了職業之間的高低貴賤的弱化。這不僅是一個社會進階的標志,更是我們對每個個體價值和尊嚴的充分肯定。那時,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加和諧、更加繁榮、更加多元的社會蓬勃發展。